林西莉:《古琴》不仅为瑞典读者而写

标签:
古琴林西莉琴人琴家杂谈 |
分类: 【静·古琴】琴人篇 |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west02 图片来源于网络和行者书院
林西莉,瑞典作家、摄影家、教授、汉学家,原名塞西丽娅·林德奎斯特。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学读书,同时在北京古琴研究会学习古琴。师从王迪等人,并得到管平湖、査阜西等著名琴家的指导。1971年起在瑞典担任汉语教师,1978年后为瑞典电视台做有关中国语言的节目。曾数十次访问中国。现专心研究中国文化,出版有关中国的著作多部。1989年出版《汉字王国》,深受关注,2006年出版的《古琴》,是她的又一部耗费多年心血的精心之作。
如果你看见林西莉,一定不会相信她已经82岁了。她脸上有一种年轻的神采,笑容温暖,声音柔和,像她写的书一样亲切动人。林西莉,那应该是个少女的名字,她看起来正是这样,说到感兴趣的话题,眼神闪闪发光。
她最感兴趣的自然是中国。她的两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汉字王国》和《古琴》,使她两次获得瑞典最高图书奖——奥古斯特奖。写这两本书,本意是向瑞典人普及中国文化,没想到翻译成中文后,在中国也热销起来。中国人似乎也很需要这样的普及。
2013年岁末,林西莉应张家港东山文化传播公司邀请,来到凤凰镇恬庄古街参加沙洲琴社的雅集。林西莉的朋友,曾任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的浦正东是张家港人,现在已回国定居北京,他促成了林西莉的这次张家港之行。浦正东说,林西莉在瑞典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中国人可能想象不到,瑞典人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而这与林西莉多年来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瑞典,《古琴》卖了15万册,《汉字王国》更多,对于一个人口只有九百万的国家来说,这是个惊人的数字,而且,他们竟然把国家最高图书奖两次颁发给了普及中国文化的读物。这可是以瑞典最杰出的戏剧家、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名字命名的大奖。据说在瑞典一位作家两次获得奥古斯特奖也是绝无仅有的。
《汉字王国》花费了林西莉15年的时间。2008年出版的《汉字王国》中文版的前言中,说明写这本书花了8年时间,但是在访谈中,林西莉说,实际上从准备材料到出版,是15年。《汉字王国》让人们从字形和起源认识汉字,有点像给外国人看的通俗版《说文解字》,当然它通俗得多,像讲故事一样。它已经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社会、学习汉语的流行读本。
《古琴》则包含了林西莉的一些个人经历。她与古琴的缘分,让喜欢古琴的中国人心向往之,羡慕不已。1961年她随在使馆工作的丈夫来到中国,在北大学语言,同时寻访老师学习古琴。她从一位俄国音乐教授那里知道了这种中国乐器,知道它是用来“反思和感受心灵的乐器”。她成了北京古琴研究会唯一的学员。那个年代,中国人鲜有学琴的,古琴当时的境遇远不及今天。但是老一辈琴人还在,古琴研究会集中了硕果仅存的几位大师,溥雪斋、管平湖、查阜西都曾向她面授机宜。她的老师是管平湖的学生王迪,每次上课,管先生就坐在对面听着,不时指点一二。近年来,她常常回到中国,采访和古琴有关的人物,她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最了解古琴的人之一。在此之前,还没有一本像这样全面介绍古琴的书。《古琴》对中国人也相当有吸引力。
1962年冬天,林西莉离开中国时,古琴研究会送了她一张明琴“鹤鸣秋月”。大师们每人弹了几首曲子,录了23首,让她带走。那时候录音设备罕见,录音机是林西莉从香港买来的。这些曲子中有一些,可能是某位大师唯一留存的录音资料。这些资料,即将在《古琴》精装版上市时附在书后。
她在瑞典教了多年汉语,有一些学生已成为研究中国的教授。瑞典的中学汉语教育可以说由她开启。她在电台电视台做节目,在报纸杂志上撰稿,写她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她还引荐中国的古琴演奏家到瑞典巡回演出,每一场演出她都亲自充当讲解员。
她还有两本关于中国的书已经纳入出版计划,其中一本关于中国的摄影集即将面世。另一本是关于剪纸的,她曾到安塞寻访民间艺术家,搜集了中国的150种剪纸。它们像汉字和古琴一样,包含着她的中国记忆,她将把它们带到瑞典,带往世界。
我害怕古琴这样优美的艺术会被湮没,那很可惜
林西莉和她心爱的古琴
苏周刊:《汉字王国》和《古琴》这两本书,大约写了多长时间?
林西莉:《汉字王国》花了15年,同时录电视节目,教汉语,主要精力在写这本书上,写了15年。那些年,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写这本书上,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或是周末,每年都到中国,访问人,找资料,花了很多时间搜集资料,从1973年开始。1989年得了瑞典第一个奥古斯特奖。然后就开始准备写《古琴》,也花了15年。
苏周刊:为什么花那么多时间写这两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
林西莉:写《汉字王国》的时候,是为了让瑞典人了解中国,想向瑞典人介绍中国的文化。写《古琴》的时候是另一种视角,它不仅为瑞典读者而写,当时我以为古琴已经没落,再也不会有发展了,我觉得很可惜,很焦虑,在这种状态下写了这本书。当时采访了很多人,包括吴景略的儿子吴文光。当时我以为,古琴将会不再存在,古琴在历史上是士大夫欣赏的,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没有了存在的环境和必要。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想向我的老师们学习。当年古琴研究会的老师们把古曲搜集起来,呈现给听众;我想尽量多地保存跟古琴有关的资料,为这种优美而智慧的艺术,尽量地留下一些东西。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美国、日本的现代文化涌进来,我害怕古琴这样优美的艺术会被湮没,那很可惜。我写这本书,是希望当有人想学古琴,或者对这门古老的艺术有点兴趣的时候,可以看看这本书。现在我很欣慰,我发现中国还有不少人在学习古琴。特别是看到一些小孩也在学古琴。渐渐地,孩子们会在学习中受益,对他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学中文不但是学词语,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苏周刊:您1961年到中国来学习,在这之前学过汉语吗?
林西莉:学过一点古文,瑞典有一位汉学家高本汉,那时候他已经七十四五岁了,但是还很热情,他每个星期一晚上上课,我跟他学了一段时间。上课时,他都会翻译介绍每个字、词。
苏周刊:瑞典在中学开设中文课是从您开始的吗?您第一次开中文课有多少学生?现在大概有多少学生在学中文?
林西莉:是的,1970年我开始在中学教汉语,当时有23个人。现在很多学校都有,现在的教育大臣2012年表示,十年之内所有的中小学从六年级开始都会开设中文课。
苏周刊:在瑞典有这么多人学汉语?
林西莉:有好几个原因,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很多人对中国很好奇,很想了解中国,好多人都想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2013年)12月2日,瑞典教育委员会开会专门讨论了中文的教学计划,我在会上说,学中文不仅是学语言,应当将中国的文化等其他的因素放进教学大纲,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所有参加讨论会的人都认为我的建议很好。学中文不但是学词语、要会讲,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了解语言的情景意境,这样才真正能学到中国文化。像大家知道的那样,在瑞典教授中文需要很长时间,老师首先要学好,要和中国的老师交流,这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订出了十年计划。
苏周刊:瑞典人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吗?
林西莉:从历史上来看,瑞典人对中国一直比较感兴趣,文化交流很多。而且从某个时期开始,对中国的兴趣越来越大。瑞典历史上的一些名人,比如说探险家斯文·赫定、考古学家安德森、汉学家高本汉,这些人在19世纪到20世纪和中国进行交流,回到瑞典之后,到全国各地举办讲座,所以,一般瑞典人知道中国要比欧洲其他国家多,早就有一点了解,也比较有兴趣。
苏周刊:您也经常举办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
林西莉:《汉字王国》出版之后,我连续五年,几乎每个晚上在瑞典各地讲座。我从前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所以我想写《汉字王国》、《古琴》给瑞典人看。瑞典人以前知道汉字,但是不了解它背后的文化,我想让他们了解,汉字究竟是什么样的,古琴是什么样的,他们非常感兴趣。
人生态度,是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古琴大师王迪(右)指点林西莉弹古琴
苏周刊:能否回忆一下您学古琴的经历,那段经历留给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林西莉:我很幸运,1961年来中国见到了中国最智慧最大度最友好的那些人——古琴研究会的成员们。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对生活的态度、他们对文化的态度让我印象深刻,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还刚开始修炼。受影响最大的一点,是他们对古琴文化的痴迷。在当时的社会,古琴是少数一些有学养的知识分子研究、喜欢的,在社会上不受重视,他们一如既往地热爱、搜集琴曲。这种人生态度对我影响很深。希望自己能向大师们学习,像他们那样的生活,非常充实,非常有意义。人生态度,是我从他们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苏周刊:您学过多少琴曲,现在还弹吗?
林西莉:我当时是古琴研究会唯一的学生,学了20多首曲子,学完之后进行了一次考试,很正式地请了很多琴家来考试。考试的时候弹了三曲,算是毕业了。现在在家里还弹,但是不表演了,因为手指变形了,达不到我想要的效果。
苏周刊:当时古琴研究会的老师们送了您一张明代的琴,现在还在您身边吗?
林西莉:一直在我身边。我要讲一个故事,1962年冬天我要回瑞典了,老师们说,你要学古琴,必须一直练习,我们听说有一种录音机,但是我们这里没有,我们听说使馆可能有,如果我们给你录几首曲子,你回去就可以跟着练了。当时外国驻华使馆也比较少,除了北欧的丹麦、瑞典、芬兰,还有荷兰、英国等几个,我给我认识的几乎每个使馆都打了电话,但是他们都说,没有录音机。我给我的弟弟写信,让他去了解一下市场上的录音机,哪个最好,后来我们在香港订购了一台录音机,非常大。古琴研究会的老师们给我录了23首琴曲。他们说,这是他们最喜欢的曲子,也是适合你练的。现在有一首已经损坏了,不能听了,有22首还保存得很好,2014年这些曲子将出版成两张CD。同时这两张CD将在《古琴》这本书出精装本的时候附在后面。
苏周刊:目前出版的中文版《古琴》后面附有一张光盘,不是当时老师们给您录的?
林西莉:不是。老师们录的磁带曾经被我在搬家的时候丢失了,当时我还没有找到,最近刚刚找到。《古琴》精装本即将出版,正好需要这些CD,而我刚好找到了这些资料,非常高兴。
苏周刊:请谈谈您对当时古琴研究会的老师们的印象?
林西莉:这些大师们各有特点,吴景略比较直率,做事比较快,有什么事赶紧做好,也很有兴趣,管平湖比较平静,比较优雅,查阜西又是另外一种感觉。我主要的老师是王迪,她是管平湖先生的学生,王迪老师教我的时候,管平湖先生几乎每节课都会来,坐在对面看着。
特别是描述人的命运的琴曲,让瑞典观众最感动,那是人类共同的东西
苏周刊:您曾经介绍古琴去瑞典演出?受欢迎吗?
林西莉:我老师的女儿邓红,还有一位箫的演奏者陈莎莎,她们四次访问瑞典,演出了40多场,每一场票都销售一空,特别受欢迎。每到一地,报纸电视都有报道,每一场都很轰动。
苏周刊:瑞典观众很喜欢古琴?他们了解古琴吗?
林西莉:《古琴》这本书的出版,使许多瑞典人对古琴有了了解,这本书获得奥古斯特奖之后,也提高了知名度,听说有琴箫巡演之后,许多人就慕名而来。瑞典人非常喜欢室内乐,当然听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乐也很好,但是瑞典人更喜欢室内乐。古琴是一种高雅的小众艺术,每场的听众不太多,和室内乐有相似之处。巡演的时候有两个男孩跑上来对我说,这是我们到目前为止听过的最好的音乐,我们要学。我就把邓红和陈莎莎介绍给了他们,现在他们真的到北京去,买了琴,拜她们为师。邓红和陈莎莎都是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员,经常出国访问巡演,水平相当高。
苏周刊:古琴在瑞典这样受欢迎,您有很大的贡献。
林西莉:有。在整个欧洲,大家对古琴文化都比较喜欢,德国也邀请他们去巡演。在瑞典巡演的方式我要介绍一下,在演奏前,我要给观众描述一下琴曲的内容,它表现的意境,观众听了之后,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之后再去欣赏琴曲。
苏周刊:您的介绍应该是演出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林西莉:前面的介绍我也认为非常重要,把故事、意境介绍给观众之后,观众面前就好像出现了一幅中国画。在听琴曲的时候,就会跟着这意境去体会。分几个阶段介绍,在演奏之前会总体介绍,然后在每个曲子演奏之前都有介绍。无论是《广陵散》《流水》还是《钗头凤》,它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人物、故事、历史背景,这些如果不让观众了解的话,他们就很难欣赏这些古曲。有了介绍,他们当然就更入迷了,完全沉浸在曲子表现的意境中。比如说《胡笳十八拍》,它的故事非常曲折,富有感染力,只有了解了故事,才会深受感动。每一支琴曲包含着不同的故事,风格也不同,但是观众都会深深地沉浸其中,介绍和解说是非常重要的。听完音乐会之后,有不少女士会到舞台前,流着眼泪对我说,太感人了。她们都听懂了,真正地欣赏古琴曲。特别是描述人的命运的琴曲,让瑞典观众最为感动,那是人类共同的东西。
苏周刊:您最喜欢的琴曲是什么?
林西莉:在每个阶段每个时期都有最喜欢的曲子,目前最喜欢的是《钗头凤》,其中蕴藏的故事,还有演奏的方式,我都很喜欢。在巡演的时候,《平沙落雁》我很喜欢,太优美了。听起来也许感觉它很简单很好演奏,但是其实非常难。
我一直希望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变化告诉别人
苏周刊:您在《古琴》 这本书中提到多次到过苏州,有什么印象?
林西莉:在怡园见到过古琴的集会。1961年春天第一次到苏州,那次只是游览,没有见到古琴演奏。对苏州的印象特别深,觉得人们特别友好。有个小姑娘听说我是从瑞典来的,拿出一本本子,上面抄着诗歌,问我能不能给她写一首瑞典的诗。
苏周刊:您怎么看待中国?
林西莉:中国让我的生命更有意义,我一直希望能够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变化告诉别人,这对我来说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中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这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变,在西方包括在瑞典,关于中国的很多信息是不完整的,我认为这对中国是不公正的,所以我在1995年前后创办了一个杂志《中国报道》,我自己搜集资料写文章,也动员我的学生、朋友,还有其他的中国专家写文章,让大家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我做了十年这个杂志的总编辑,现在已经交给别人负责了。
苏周刊:请谈谈您即将出版的下一本书。
林西莉:下一本书是一本摄影集。这是我1961年到1962年作为一个老外在中国旅行拍摄的图片集。我详细地记录了当时我看到的东西,比如说胡同里居民的生活状态,怎么吃饭,人们怎么等车,等等,当时社会的景象。我从上万张照片中选了五百多张,其中有三四张是苏州的。除了主要生活的北京,我去过南京上海苏州杭州,还有郑州开封,去过龙门。我在每一幅照片后面都写下了日期、情景,两年期间还写了六本日记,还有一百多封寄给我国内的朋友、亲人的书信。有些事是我当时不太理解的,比如我在上海的时候,想坐三轮车回宾馆,有不少人对三轮车夫说,你为什么要拉外国人?结果我就没坐成三轮车。我当时写信给国内的亲朋,常常写,中国发生的事很奇怪。当时不理解。我的日记中不仅写了当时的情景,还写了当时的感受,还有一些评论。即将出版的这本书有图有文字,目前还在写,将结合当年的感受和我今天的认识。
………………………………………
小编公告:
“琴为书室中雅乐,不可一日不对清音。居士谈古,若无古琴,新者亦须壁悬一床,无论能操是否。纵不善操,亦当有琴。”弹琴怎能不读琴书?今天我们在“天一琴茶”淘宝店铺为你奉献上一系列琴书,如需购买,可登陆淘宝咨询。
一、书名:《存见古琴曲谱辑览》 作者:查阜西
本书是古琴曲传谱、解题、歌词三个方面的汇典,体裁新颖,检阅便利。
二、书名:《陈长林古琴谱集》 作者: 陈长林
该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介绍,包括前言、琴曲内容说明(包含104首曲目)和琴曲律制调弦(包含104首曲目);第二部分精选琴谱88首;第三部分是附录、包括陈长林简历、音像及有关介绍报道和《闽江琴韵》介绍文章。
三、书名:《重修琴学门径》 作者:张子盛
该书完善了古琴专业教学体系,增补了有关琴史、琴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使用五线谱、简谱与古琴减字谱三种记谱方法,被誉为最畅销的古琴教材。
四、书名:《丝桐讲习》 作者:汪铎
作者站在传统的立场上,编撰这部丝桐讲习,并以自身承传操缦的经验,和盘托出、倾囊相授,与琴友分享丝弦琴的魅力。
五、书名:《古琴实用教程》 作者:李祥霆
著名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李祥霆经过长达40年的教学实践,将原书进行调整修订,将指法及其运用的叙述加细并补充一些小曲作为练习,又附上简谱,以适应众多的、没有条件直接向老师学习的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