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截至2012年1月初,美国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已达到极具象征意义的100%,与经济总量相等规模,而与之形成反差的却是2011年造就了美国国债30年来的“大牛市”。
为什么一个收益率越来越低的投资品种也越来越使得全球投资者“趋之若鹜”?为什么债务规模越来越大却越来越被更多的国家持有?这似乎并不符合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逻辑,然而,这就是当前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下美债泡沫的现实。
美债泡沫和繁荣的背后是美国债务的爆炸式增长。2009年,新调试的国债钟增加了两个计位数变成15位数,此后国债钟数字继续节节攀升。20多年以来,美国国债总数由1989年的2.7万亿美元到现在的15.2万亿美元,与经济总量持平,而美国发债规模也占到了全球三成以上,美国国债二级市场存量达到6万亿美元以上,的确可以满足全球源源不断的资金投资需求,但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如此顺畅的融资机制把全球(包括债务国与债权国在内)牢牢的捆绑在一起,这种“火烧连营”的连带风险绝对要比今天的欧洲债务同盟更大。
的确,美债从未有过“硬性违约”的记录,但这不等于没有“软性违约”。真实的情况是,美国利用货币“估值效应”,通过债务货币化或变相贬值增加国民财富,但债权国的主权财富风险却随着美国债务风险长期化、债务货币化而同步上升。而现在,在无法通过增税和减赤的情况下,美联储可以通过债务货币化创造收入。2011年,美联储印钞为美国财政部创收770亿美元,占到了美国GDP的0.5%,可谓收入不菲。
但另一方面,美元贬值却是其他国家财富的真实缩水。如果以黄金比价来计算,从上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坍塌至今,美元兑黄金贬值近100%,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黄金价格涨幅超过6倍,而美元指数贬值超过36%。从长期来看,美国债务海平面的继续升高以及债务货币化导致的美元贬值,这将让各国真实购买力和主权财富面临着较大的损失。而最大的风险则是各国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以及国家金融安全被绑定,长期的廉价美元和廉价资本将使得各国在痛苦的失衡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