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马晓霖
马晓霖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370,966
  • 关注人气:28,6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质把戏:IS的恐怖政治经济学

(2015-01-31 09:55:22)
标签:

杂谈

博联社总裁 马晓霖

过去一周,两名人质和一名女囚的交换,成为中东新热点,尤其是“伊斯兰国”武装(IS)以斩杀日本人汤川遥菜为信号,要求支付2亿美元赎金并释放一名约旦关押的死囚,换取日本另一人质后藤健二和约旦飞行员穆阿齐,使这一事件充满血腥和铜臭。“伊斯兰国”显然既想得到赎金,又想赎回同伙,更成功营销自己,演绎着恐怖政治经济学。

“伊斯兰国”要求换回的女囚萨基妲具有标杆意义,她不仅是该武装前身“基地”伊拉克分支重要成员,而且直接参与2005年约旦系列自杀式袭击并侥幸存活,被捕并获死刑判决后,因各种人权组织干扰未能问绞。如将她救出,精于传播和炒作的“伊斯兰国”将大做文章,渲染其“不死传奇”,并彰显自身对追随者的不离不弃。过去几个月,盟军攻势导致部分“伊斯兰国”成员意志动摇,以致上百人因打算退出而被处决。救出萨基妲,无疑会稳定军心,巩固队伍,而且足以再次压制母体“基地”重建声威的企图,吸附更多极端分子和恐怖资源。

“伊斯兰国”推出这单人质生意,开宗明义强调针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供2亿美元反恐的外交表态,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惩戒性,体现该武装高效、快捷的反制手段,也包含明显的生意经。此前“伊斯兰国”劫持过多名西方公民,都曾伸手要钱,从百万到一亿多美元不等,得逞就放人,未果则斩首。此次要求日本支付2亿美元,侧漏“伊斯兰国”财政更加困难的窘境。该武装曾靠走私石油、洗劫银行、征收税费维持开支,但主要财路被逐步切断后,其对控制区居民敲诈勒索甚至入室抢劫的说法已不鲜见。据报道,“伊斯兰国”在叙利亚俘获个体武装分子汤川,因其附加值较低,进而以其为诱饵捕获后藤,显然意在用后者高价勒索。在对约旦和日本的公开要挟中,“伊斯兰国”也将后藤列为最后杀死的目标,再次证实它此番既赚吆喝,还要赚钱。

人质危机给高调出访中东的安倍造成新难题,进退两难。反恐原本是安倍扩大自卫队国际活动空间“借船出海”的途经之一,但国内要求营救人质特别是后藤的压力,使其“绝不妥协”的最新誓言成为泡沫。2亿美元巨额赎金显然不单纯是眼前的财政负担,它还直接调高日本积极追随美国参与国际反恐的未来成本风险。所以,日本一方面语焉不详,又寄望约旦,企图通过说服其释放萨基妲“以一换二”,免于直接屈从“伊斯兰国”敲诈的尴尬。

约旦是这场游戏的关键角色,压力最大。它既有飞行员落在敌手的被动,也有对方索取的筹码,还有完成交易的地缘和人缘:介于叙利亚和伊拉克之间的地理位置,方便实现人质交换;它既可轻易通过叙伊第三方中介,也可利用前“基地”伊拉克分支头目、约旦人扎卡维的亲属进行斡旋。但是,技术并非障碍,放与不放,约旦也是两难:为了安抚参与反恐的军人情绪,满足俘虏家属及其同情者的救人要求,应该放人;但是,萨基妲及其同伙造成近60人死难、数百人受伤的累累血债,又导致其承受反向舆论压力,不敢轻易放虎归山。

日约政府的上述矛盾,导致其在表态上前后摇摆。28日下午,日本驻约旦使馆首先放风,称将在未来几个小时内实现人质交换;约旦官方随后也有类似表态。但是,几小时后,日本外务省否认先前说法,约旦官方也略改口风称,萨基妲并未获释。CNN等媒体总结说,约旦没有关上交易大门。同时,“伊斯兰国”又延长24小时,威胁称再若拖延,将先斩约旦战俘。但是,29日傍晚新时限过后,人质依然活着,并延续至30日,约旦官方坚持首先要确认战俘健在。以上足以说明,两国与“伊斯兰国”都不想谈崩。

围绕这场交易,美国的态度十分关键,不与恐怖组织进行交易是其一贯立场,也导致去年10月一美国记者被“伊斯兰国”撕票。日约均为受制于美国的地区盟国,不能不考虑美国的明确立场。日约官方奇怪变调,人质交换前景阴晴不定,显然是美国暗中施压导致的结果。“伊斯兰国”在新一轮要价中威胁要到白宫取奥巴马项上人头的威胁,也许是个旁证。当然,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伊斯兰国”已赚足眼球。

美国的道理也很简单,释放萨基妲是对恐怖分子的示弱,支付赎金更是变相奖励,将激励更多绑架事件发生,不仅会成倍增加营救和反恐成本,还可能导致反恐阵营分崩离析,严重削弱艰难维持的反恐大局。从这个角度看,拒绝满足“伊斯兰国”的勒索要求,也是一门反恐政治经济学。(本文见刊于2015年1月31日《北京青年报》“马晓霖专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