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道主义的兴起》书札之二:安东尼和《安东尼生平》

(2011-05-09 13:42:22)
标签:

埃及

安东尼

安东尼生平

阿塔那修

奥利金

苦修

退修

杂谈

分类: 橡树撷英

安东尼是何许人也?

安东尼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修士,是一名埃及人,大约卒于公元356年。安东尼是个英雄式的沙漠苦修者,被认为是早期修道运动的典范,亚历山大城主教阿塔那修(Athanasius)在他死后写了《安东尼生平》,书中叙述了安东尼与围困他的各种诱惑和魔鬼英勇斗争的故事。《安东尼生平》讲述安东尼于3世纪后期离群索居,过宗教生活,以及他约于305年退入无人居住的沙漠隐修的故事。

根据阿塔那修的记载,安东尼原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年轻基督徒庄园主,父母留给他三百阿娄拉(arourae)非常肥沃的田地。但是在福音书的启发下他成了一位修士。

安东尼自愿散去家产,开始过贫穷的宗教生活,于是他进入了隐士的生涯,越来越远地离开人类社会。刚开始的时候,他投到一位老人门下,听取那些住在村边上过着隐居生活的人的意见。后来他退入村外的墓穴里隐居。35岁的时候,他彻底离开埃及的居住区,退入沙漠。他在沙漠里待了20年,苦修信念越加强烈,最后退到一座“深山”,在那里他可以不受干扰地过完全孤独的生活。

在沙漠中,安东尼与自他开始苦修生活以来定期骚扰他的魔鬼持续不断地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安东尼不懈的祷告和极端的禁欲主义——他几乎不吃不喝——使他在灵性上发生了转变,这可以反映在,他在一个废弃的堡垒里住了近二十年,身体状态却丝毫未变。

阿塔那修认为安东尼是基督教修道主义的真正奠基者,无论是就名气还是就修炼来说,这一称号都非他莫属。

安东尼关于“悔改之灵”的神学

在安东尼的几封书信中,他详细论述了悔改和洁净的必要性,详述“悔改之灵”对灵、心智和身体的作用;列举了灵的悔改、心智的悔改以及身体各肢体——眼睛、舌头、手、腹、“腹部以下部分”,最后是脚——的悔改。在灵引导下的悔改能使人恢复他原初的灵性和理性本质。在安东尼,隐修或修道的生活就是为自我认识、自我洁净而进行的一场坚持不懈的斗争,而通过这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洁净,人可以恢复与神合一的灵魂,这灵魂原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根据安东尼,真正的知识(gnosis)就是向自己原初的状态回归,一旦获得了这种知识,个体最终就会渴望与上帝合一。

安东尼的书信没有提到他隐退沙漠,但是,这些书信为他在沙漠所过的、其他人也想奉行的隐修生活提供了理论和神学基础。他的思想主要基于3世纪伟大的亚历山大神学家奥利金(Origen)的教义,而奥利金本人又受到柏拉图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根据奥利金的宇宙论,世界被造之前,所有理性造物生来平等,由各自的行为选择得救还是受诅咒。灵魂原本是先在的灵性存在者或理智,它们发挥自由意志,渐渐对仁爱变得淡漠,于是它们偏离上帝,并按这种自愿偏离的程度,有的成为天使,有的成为人的灵魂,有的成为魔鬼。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他的状态如何取决于他的灵魂作为一个灵性存在者在先在中自愿偏离上帝的程度如何。奥利金提出了三分法的人类学,将每个人分为体(soma)或肉(sarx)、魂(psyche)、灵(pneuma)。身体最初的本质是好的,但后来成了禁锢、处罚灵魂的地方。由于堕落,先在的努斯(nous)或理智变冷,成为灵魂;由于努斯偏离上帝,这个原本分有上帝形象的地方,最终与常常被称为“整个肉身之灵魂”的区域相关,因而也与困扰身体的一切幻影和欲望相联。在奥利金的人类学中,天使和魔鬼与灵魂相争。奥利金相信,宗教上(虔诚、严格)的禁欲者——他的努斯出于自由意志选择得到圣灵的光照——可以在亚当堕落之前所处的一种娱乐状态中达到灵性上与上帝合一。在这样的状态中,灵魂也有可能再次上升,与它所偏离的上帝合而为一。在他的灵性进步中,对圣经的学习和沉思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安东尼的隐修思想与奥利金的基本思想——灵魂偏离并回归上帝——是一脉相承的。

安东尼所倡导的苦修和退修

人们通常用否定术语来界定苦修主义——往往定义为拒斥性或食物,或者拒斥两者,但是从更有成效的角度,也可以把苦修主义看作是一种或者一套戒律,目的是为了改变自我,构建一个新的自我。苦修主义虽然是与它周围的主流社会对立的,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只是一种拒斥的过程,而要认为它不仅要构建一个新的自我,还要构建一套新的社会关系或者协定。

安东尼奉行极端的退隐修行的生活(anachoresis),身体越来越远地离开人类社会和居住环境。安东尼的书信没有提及他自己生活的这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他想要教导的神学和自我转变计划的初级阶段。安东尼所代表的是这样一种人,他更加决然地离开社会,刻意尽其所能脱离一切社会关系。阿塔那修的《安东尼生平》没有直接解释这种新发展的原因,但确实暗示它导致了一种更加严格的苦修,也指出,不论是退修,还是放弃所有财产对真正的隐修主义都是必不可少的。

阿塔那修为什么要写《安东尼生平》?

阿塔那修决定以他的《安东尼生平》作为范例来呈现修道主义,他塑造这一典型,部分是由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出现了神学和教会组织上的发展。阿塔那修的一生主要投身于与新兴的阿里乌主义(Arianism)神学的斗争,因为他认为这种神学必然损害基督的神性。他写《安东尼生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安东尼树立为反阿里乌主义正统神学的一个符号,这种观点是他自328年任亚历山大主教以来努力维护的。阿塔那修喜欢赋予安东尼一个在反阿里乌主义斗争中的突出地位。通观《安东尼生平》,安东尼显然接受阿塔那修的基督论,比如,当他受到魔鬼攻击——在阿塔那修看来,这表示人对死亡的恐惧——时,他做了十字架的符号来击退它们,而十字架在阿塔那修的神学里代表基督战胜死亡。

《安东尼生平》既努力反映埃及蓬勃发展的修道运动,也涉及西方刚刚开始发展的修道运动,同时巩固阿塔那修自己的派别的力量。阿塔那修还努力发扬安东尼的修道主义风格,使其成为他教会里最可接受的苦修主义。在他描绘安东尼退修的计划中,他甚至没有间接提到留在城镇的苦修者的老式风格。阿塔那修试图让沙漠成为吸引人的地方,他提出在沙漠里奉行苦修主义的生活能使人脱离财富和赋税的负担,这是力图保证在一个正统教会里持续奉行一种主教管理下的苦修主义。阿塔那修也利用《安东尼生平》向他辖区之外的苦修和修道运动传递一种信息。他认为安东尼既拒斥阿里乌主义者——他们曾经宣称安东尼是他们中的一员——也拒斥梅利提乌主义者(Melitians)。后者有标新立异的教会体制,在阿塔那修任亚历山大主教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在上埃及与阿里乌主义者联盟,这个社团也产生自己的修道士,并最终成立修道院。

 

摘自《修道主义的兴起》,玛里琳·邓恩 著,石敏敏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