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的差,不在于它的结构缺失,也不在于演员的表演过度,甚至,连暧昧不明的价值取向也不是它的大问题,它的问题,在于那无时无刻不贯穿的洒泪技巧。
泪 水,本身就拥有一种“同情”的力量,痛哭哀号或者沉郁哽咽都能让观众感同身受,我两岁的女儿在看到电视上别人的哭泣时偶尔也会露出悲伤的表情,这是人的本 能,但,作为电影,这实在是最表面的表达方式,一部《亲爱的》,众演员们从头哭到尾,加起来的泪水恐怕比全场观众要多得多,这不仅让人疑惑起陈可辛的动机 来,所谓诛心之论。
电影分裂两层,主人公从黄渤转向赵薇。在黄渤这一层里,尽管有着陈可辛尽量贴地式的观察,但从呈现手法来说,却是一味 地叠加苦难。我孩子丢了,我后悔死了,我自责,我抑郁,我破产,我被骗,我一直没有性生活,这种叠加式的表达是中国电视剧惯常的方式,主妇们或许喜欢,因 为简单得不需要思考,但是这种方式的坏处却是肤浅而表面,有人责怪陈可辛不够深入,那是因为他选择的方式注定了他只能走马观花,而至于他为何选择这种方 式,好的一面说,迎合观众,坏的一面说,为了煽情的动机。
可举一例来对照,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富庶之家发现养了多年的孩子原来是抱 错了,到底要不要换回自己的孩子,这里面有比着《亲爱的》更复杂的虐心故事,按陈可辛来拍,从单方面的夫妻来说就好了,各种纠结与不忍,各种指责与谩骂, 各种矛盾都可以爆发出来,想来也是出煽情大戏,但是你看《如父如子》却是冷静的出奇,而感受却更深刻,这是角度与态度的问题,不能直下断定为眼界高低,但 至少是出发点的偏差。
《亲爱的》的出发点就是亲情大戏,子女处着墨甚少,因为大人的情感极易代入。谁都能想到丢失孩子的痛楚,那么我就往 这个层面努力叠加就好了,如果选取孩子或者旁人的视角,需要在技巧上下更多功夫,陈可辛当然选择了容易的。但殊不知,全片真正称得上戏剧冲突的正是在孩子 身上,他们的感受与冲突才是真正无法解决的问题,才能真正起到反思的作用,这其中以小女孩为最,但是,或许是明星光环过甚,电影对此一笔带过,以至于我们 看完只记得几个明星的几个表情,而对于孩子,几乎忘却。
从这个角度来说,刻意的忽略比不拍这个题材更为糟糕,一个社会问题,一个需要反思 的事件,一个悲伤的故事,被陈可辛的几笔勾勒为廉价的心灵猪汤,而且是用了一种极为拙劣的方式,这不是陈可辛的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选择题材固然值得 赞许,贴近现实也值得肯定,但如果你的出发点只是为了刻意煽情而制造票房的话,那我也只能对你说抱歉,除非你如《有一天》一般选择零分账,但,这是打死也 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