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文/图 安娜
我家小嫦娥!
祝各位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新年快乐!
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鞭炮声还未想起,可是心中确已经有了过年的激动的心情!
激动不是因为开心,而是因为又老了一岁,感叹岁月匆匆!
而子桐则是兴奋无比的宣称:“还有几天我就六岁了吗?”
这套书读了整整一年,因为这些节日是贯穿在一年当中的,尤其是最近过年前后,描述的节日更多,实在是不可多得的一套描写中国节日的好书,值得每个孩子珍藏,也是妈妈们的扫盲书。

本书一共八册,分别是《小年的故事》、《春节的故事》、《元宵节的故事》、《二月二的故事》、《端午节的故事》、《七夕的故事》、《中秋节的故事》、《腊八节的故事》。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八本的封面就是春夏秋冬的顺序。

子桐最喜欢其中的《中秋节的故事》,因为喜欢里面的嫦娥。
其次是《小年》和《年》的故事,关于“年”子桐很熟悉了,是个小怪兽,害怕响声、红色的东西。。。但是对于小年“灶王爷”的来历还是第一次了解,所以特别感兴趣。
(有个贪吃的皇帝,一天遇见了一位姑娘,姑娘做的枣糕特别好吃,皇帝让姑娘给他做七七四十九块枣糕,还要把姑娘带走,姑娘一生气就啪的一巴掌把皇帝打上了灶台,这一天正好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从此贪吃的皇帝就成了灶王爷,人们觉得灶王爷只能看不能吃挺可怜的,所以每年的这一天都摆上很多好吃的,叫做“祭灶”。要是灶王爷吃了糖瓜啥的,就会和玉皇大帝说人们的好话呢!)
《腊八节》也是第一次听说,连妈妈也是跟着一起学习了!正好腊八节那天姥姥煮了腊八粥,对子桐来说有了更深的认识。
《元宵节》的来历子桐读了好多遍,元宵姑娘,元宵姑娘,自己叨叨不停。
读《二月二》的时候一个劲的问妈妈,到了没有到了没有,对于农历实在是搞不清楚的!
(强娃和莹花两个人居住的地方遇上了三年大旱,二月初一这一天,强娃挖着黑龙潭的干泥巴,挖出了一个石头蛋蛋,继而变成了一个老公公,告诉强娃去寻找龙斧山的劈山斧。强娃和莹花找到后,朝着潭底猛劈下去,泉水马上就出来了,一头龙也随之飞出来,豆大的雨点也开始下起来了,这一天正好是二月初二,人们就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端午节》的龙舟,说自己从来都没有坐过,但是知道妈妈是属龙的!
《七夕》问妈妈,是不是到了那天夜晚,这两个人就出现了?



为何青睐这套书?
传统节日是必须要对孩子讲述的,你至少要告诉孩子为什么“放假”吧?而讲述传统故事可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啊!不能讲错,还要生动,这是比较好的范本。当然关于节日来历还有很多讲法,你最喜欢哪个呢?
因为多多少少看过电视里的古装片,例如2012年各台都在播放的《甄嬛传》让子桐喜欢上了“娘娘”这个称呼和见面礼的那个动作,还有拖地的长裙子,每次臭美的时候都是一副丫鬟的打扮。
所以对这套书里面的画风,人物形象子桐倒是不陌生。
另外这套书的语言设计也非常好,没有什么感觉不舒服的地方(有另外几套存在一些语言上的瑕疵)。
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一个更详细的来历介绍。

子桐关于节日的看的不多,如果有更好的也来说说啊!
注:子桐从小喜欢原创图画书,对这种画风不喜欢的还是要谨慎选择的,不过原创的还是要尽量多提供一些给孩子,只是选择的时候要好好甄选一下。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一次和历史的相遇,让我们自己国家大师的艺术熏陶一下我们的孩子,得到知识的同时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我们已经忘记你太长时间,我们需要你,传统!
《本系列书籍前三辑介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