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biting咬人期安抚奶嘴残忍育儿 |
分类: 育儿日记 |
问他们的爷爷奶奶为什么哥哥咬弟弟呢?他们苦恼的说“不知道为什么,哥俩在一起玩的时候能玩的很好,可是老大总是冷不防的就咬老二一口。我们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有时候把老大的嘴巴扇的流血,可他还是不长记性.......” 我那时想着农村的孩子没有安抚奶嘴, 老大这么咬老二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吮吸欲没有得到满足。希恩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每次睡觉的时候都用安抚奶嘴,应该会避免这种情况吧?
http://s7/middle/6243058egade939e67786&690
首先,家长们应该明白的是:出于很多种的原因,biting (咬,包括“咬人”) 对年幼的孩子们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对这种现象的第一反应就是震惊和焦虑,并且希望这种现象赶快消失。但是家长们切记不要因为孩子咬人而打骂孩子,因为这样不仅对杜绝这种现象毫无帮助,这个年纪的孩子还没有把“咬人”和“被挨打被骂”两种行为衔接在一起的理解能力。并且在美国,这是被定义为虐待儿童(child abuse )罪的。以下是针对婴幼儿时期咬人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办法:
1)探索型的咬人者 (The Experimental Biter) : 用嘴来探索世界对婴幼儿时期的孩子来说很平常,包括用咬的方式来探索人类。家长应教会孩子有些东西如玩具和食物是可以咬的,但是像人和动物之类的,是不可以用嘴咬的。家长可以跟孩子说”XX不要咬妈妈,好疼啊!”3个月以后的宝宝基本已经能够从父母的口中识别出自己的名字了,他们也会对由自己的名字引出的简短句子有更强的反应能力。
另一个例子是探索型的孩子(年纪稍大的)想学习因果关系(cause and effect)。她/他可能在想:“如果我咬我的朋友或者妈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提供孩子玩具和活动性,让他们通过这些事物来体验因果关系。
2)长牙期的咬人者(The Teething Biter) 婴幼儿在长牙期会受到很多的不适。一种自然的反应就是通过牙龈咬东西来释放压力,所以婴幼儿通过咬大人的奶头或者肩膀来释放牙齿带来的疼痛就很普遍了。这时候家中应该给宝宝们提供合适的物品如冰袋,磨牙饼干,磨牙圈等缓解他们的牙痛。
3)社交性的咬人者(The Social Biter) 很多时候婴幼儿会用“咬人”这一行为来和对方交流,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社交的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如“嗨,我想和你一起玩。”所以有时候当他们接近朋友了,就用咬的方式来打招呼了。家长应密切的注意孩子的动作,帮他们建立一种积极的和朋友沟通的方式。
4)受挫的咬人者(The Frustrated Biter)婴幼儿经常会面对受挫的情况,比如当另一个孩子拿走了他们的玩具,当父母没有在他们期望的时间内满足他们的要求,当周围的噪音很大,他们很困,等等。这类孩子缺乏用可接受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所需所想,他们也缺乏语言技巧来表达他们的情感。这个时候孩子们就很容易要一个随便离他们最近的一个人。成人应该密切注意当孩子受挫了,准备咬人的那一瞬间。同时,家长帮助孩子通过语言表达他们的态度也很重要,比如“那是我的!”或者“不!不要推我!”
5)威胁型的咬人者(The Threatened Biter) 当有些年幼的孩子感到有危机感的时候,他们会用“咬人”来作为一种自我防卫。对有些孩子们来说,“咬”是一种对他们的生命有控制感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当他们感到对周围的环境不知多错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培育支持,帮助他理解他和他所拥有的东西都是安全的。个人见解:美国人对各个独立孩子的所属物归属感保护性很强,很多物品会各自贴上各自的名字作为识别标志。孩子们可以自己玩自己的所属玩具,但是也可以针得对方同意后和对方一起玩(share) ,而不是几个孩子一起去争抢同一个玩具,最后看谁力气大谁得逞。
6)模仿型的咬人者(The Imitative Biter) 模仿是年幼孩子学习的很多种方式之一,所以当一个孩子看到另一个孩子咬人咬人的时候,他/她就很可能想自己也试一试了。家长应该提供给孩子们有爱心的,善意的行为,坚决不要用咬孩子的方式来给他们演示被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这个我检讨!)
7)寻找注意力型的咬人者(The Attention-Seeking Biter) 孩子们都爱“注意力”,尤其是来自成人的。当父母对消极行为,比如“咬人” ,投入太多关注的时候,孩子们会认为“咬人”是一种得到注意力的好方法。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提供积极的关注度,比如当孩子们完成了什么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为他们鼓掌,叫好。
8)力量型的咬人者(The Power Biter)幼儿期的孩子们对“独立”和“控制”有很强的需求。通常咬人者能从被咬者的反应里很好的满足这一需求。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们提供很多的简单选择的机会,这样可以帮助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控制欲,这样对加强孩子们积极的社交行为也很重要。
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上几条,密切观察自己的孩子,及时发现和纠正这种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