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安下一颗种子
——《安的种子》推荐及创作后记:
黄丽
这是在一个古老寺院里发生的故事。
老和尚分给本、静、安三位小和尚,每人一颗“千年的莲的种子”,要求他们各自种出莲花来.
小和尚本心最急,他想以最快的速度种出莲来,甚至不知道种子发芽需要温度,在大雪天就把种子埋进土里,结果欲速则不达。当他发现埋下的种子没有发芽,他便挖出了种子,摔断了锄头;
静比本要沉静,他没有急于把种子埋下去,而是去查找有关种植莲的书籍。他挑选了用金子做的花盆,在花盆里装进了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埋下了种子,放进了温暖的房间。可见,静知道种子发芽需要土壤和适宜的温度,这就比本聪明得多。但当种子发芽的时候,静却用金罩子罩住了它。他不懂得植物生长还需要空气和阳光。所以,没过几天,莲的小幼芽就枯死了;
安呢,安不但沉着、冷静,而且善于等待;他首先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然后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甚至悠闲地去散步。他在耐心地等待,等待种子播种的时机。当春天来临的时候,他终于在池塘的一角,播下了自己心爱的种子。安的种子很快发芽、长叶,开出古老的千年莲花。
《安的种子》这本书借着古老的佛教故事的外表,讲述的却是所有现代人都无法回避的心灵问题。在这个一切都变得“快速”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战斗,我们为股票发愁,为房贷担忧,为薪水奖金挣扎,或为那些日渐模糊的梦想感伤,但所有这一切都不曾让我们减速,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一些“珍贵”的东西,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这时候,大自然的规律往往被撇在一边,我们甚至不会思考冬天是不是可以种花,只一味想着“我要第一个种出来”、“怎样才能种出来呢”。生活的主题仿佛只是追逐。
在这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会为了各种“珍贵”的东西日以继夜、马不停蹄。可是,无论如何,希望你记得安——这个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里、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的样子。他告诉你,要怀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在心里安下一颗种子,一起学会等待,等待心中“千年莲花”的盛开。
创作后记
这是一本为孩子创作的图画书,也是为我自己创作的一本书。
《安的种子》是王早早写的一篇非常好的故事,它的图画完成于2007年和2008年。在这两年中,我从没有觉得自己是在为别人的故事来配图,一直都认为我在画自己的故事:我是在画我经历过的事情,画我的心情,画我的生活态度。我觉得自己有时是故事里那个急躁的本;有时是患得患失的静;而我更愿意,自己是那个小和尚安,他是我的理想。
书中那座古老的寺庙,取材于西安南郊的兴教寺,我多次去那里采风。
2008年初下了场大雪,我想去兴教寺拍一些雪景作为图画的参考。兴教寺建在少陵塬的半山腰上,上山的路约有一公里,很陡。那天,雪下得很大,一路上我都在担心,如何开车上山,心里盘算着,如果路太滑,那就走上去吧。到了山脚下,我惊喜地发现,通往兴教寺路上的雪都被扫干净了。走进寺院,却发现寺院里的积雪还未来得及清扫。我很好奇,于是向寺院里的老和尚询问缘由。老和尚淡淡地说,为了方便香客上山,所以先打扫了庙门外路上的雪。那天离开兴教寺的时候,和尚们开始清扫寺院里的积雪。雪依然在下,在庙门外下山的路上,还有和尚在扫雪。这次“遇见”,就成为《安的种子》中那段“扫雪”的由来。
2011年新年的第二天,西安又下起了大雪,我再次去了兴教寺。寺庙有了一些变化:那位92岁的住持去年圆寂了,听说接任的住持很年轻。古老的大殿和禅房后面正在建一些新的庙舍。而在我们上山的时候,发现庙门外道路上的积雪依然被扫得干干净净。
无论世事如何变迁,重游旧地,那些人仍旧令我感动。我在心里仿佛又遇见了《安的种子》中那个叫“安”的小和尚,他的状态仍是我的理想。
这种真实的感受一定就是我们常说的“艺术的真实”吧!因为真实,所以读者才会认同。
《安的种子》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作为一名创作者,我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