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珠宝:一丝一缕总关情
(2011-05-18 15:32:26)
标签:
日本宋体珠宝设计师们珍珠时尚 |
分类: 珠宝风格 |
导语:
2003年,纽约。
当一位年过九旬的妇人在这座城市放下了最后一次呼吸,各国媒体纷纷开始用大号标题哀悼这位20世纪最著名的日本女性——那位被称为“世界上唯一一位讲英文”的日本艺妓,中村春喜。此时的大洋彼岸,这位曾经接待过查理卓别林的杰出女性,又一次让日本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备受关注,带着那份充斥着“樱花”和“武士”的极端之美,让全世界行注目礼。
就像是艺妓手中那把继承于母亲的粉刷,在昏黄的灯影中精致地涂白了脸颊;或者是层层细腻包裹的和服,展现着日本女性谦良恭顺的独特性格;日本珠宝,承载着精巧绵密的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示着与欧洲珠宝迥然不同的另类风情。不要夸张炫耀,绕开宏伟和壮美,日本珠宝钟情于那份纤细情感的曼妙和雅致,侧重于表达安静隐忍的坚强性格。无论是一串串悬挂在脖颈间的细小项链,或是一个个灵巧可爱的戒指,那一串印在包装盒上的“Made in Japan”仿佛是一行符咒,流淌在整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不仅使得它的人民不弃不离,更让金发碧眼的欧洲女子们心旷神怡,终身向往那份不平凡的娇小之美。
转动手边碧蓝色的地球仪,那个狭长的小小国度在海水的包围中并不显眼。三十七万平方公里。一亿两千万人口。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日出之国。对于日本的印象就像一片粉红的樱花一般,充满了独到的气质和风韵。当富士山在樱花烂漫的季节倒影在西海的湖面上剪影出风情万种,当东京铁塔在世界上最繁华的万家灯火中闪耀出独属于城市的幸福感,流连在这些代表着日本民族性格的符号中忽然发现,日本珠宝竟然早已在世界的舞台上悄然兴起,搅拌着浓重的传统文化气息和时代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毫不浮夸和张扬。
民族性情的独特对抗:菊花与刀
人们都说,每个日本人都是一把双面扇。
扇骨一边,是女人般柔和温顺的世界。翻开一部被称为“日本红楼梦”的《源氏物语》,上百位性格鲜明的女子跃然纸上。夕颜,紫,葵姬,明石,一连串如花般美丽的名字在出身高贵的女流文学作家紫式部的描写下,柔情而哀婉,用一种几近叹息的笔调歌咏着她们和光源氏的恩恩怨怨。
而扇骨背面的棱角却划开了一片刚烈的天空。对于天皇的绝对忠诚,对于武士道的极端崇拜,对于耻辱感的极度敏感,加上对于民族精神信仰的狂热支持,日本人的性格中又总会充斥着顽固而激烈的一面,在举刀剖腹自杀的武士流淌的鲜血中,幻化出一种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超宗教的极端主义。
的确,每个日本人都是这样的矛盾体。
日本人热爱菊花,那种柔软恬淡的美感让人温暖。正是这种温情,培养了每个日本人心思缜密的天性。就像是日本漫画中细致入微的笔触和奇特的灵感,日本的珠宝设计师们都具备着与生俱来的品鉴生活的天性。同时,他们也是完美主义的追求者,从来不会在粗枝大叶的宏观造型上止步,反而更加关注于细节的打点和雕琢。也正是这种菊花式的安宁恬静,大部分日本人生性内敛,不要豪放的聚众狂欢,也不要无日无夜的热闹Party,这种喜好钻研的性格更是使得珠宝作品极为小巧精美,在一颦一笑的隐隐绰绰间散发珠宝的光彩。
然而,无需否认,日本人也热爱刀锋,崇尚武道和力量,这正为他们的民族性格中增加了隐忍坚强的刚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使命感。最好的例子就是家喻户晓的Mikimoto创始人御木本幸吉先生研制海水人工养殖珍珠,从而改写世界珠宝史的故事。或许正是出于对菊花般柔情之美的热爱,他们根本无法忍受任何践踏美感的行为,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充满了保护的欲望,在低调的彰显中悄然捍卫运行千年的自然法则。
就像著名美国学者Ruth Benedict所说,日本的民族性格,就像是菊花与刀的结合。
珠宝风姿的柔软哲学
当西方世界的设计师们活跃自由的开放个性为一件件飞扬跋扈的作品注入血液,日本设计师们,带着本身专属的独特性格,飘向了另一片宁静致远的天空,一种低调小巧,专注于细节的“柔软”珠宝。
或许是女性珠宝设计师远远多于其它国家的不凡现象,精细简约,细腻感性,成为了日本珠宝最大的特点。就像日本俳句之圣松尾芭蕉的那句“春雨霏霏芳草径,飞蓬正茂盛”一般,日本珠宝在设计师的手中幻化成体现心绪和情愫的载体,在丝丝缕缕绵密的用心中编织一种柔美温婉的“小”世界哲学。在选材方面,设计师们柔和的心绪更倾向于一种“微量金属主义”——即尽可能减少金属的使用量,从而突显更加温顺绵软的珠宝气质。天然原石,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贴近自然的性灵,深受日本设计师喜爱,它们和日本本土产量可观的上等品质珍珠一起,用其雅致的光芒征服了这个国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珠宝材质。
日本设计师们注重于独一无二的“日本情怀”。从古老的奈良时代起,“漆 泥金书”和特殊的“螺钿”装饰这两种代表日本传统工艺的技法就开始被世代相传,一直至今。然而,他们更加积极地倾心于学习欧式珠宝的精髓和脉络,尤其是新艺术时期的大师级人物Rene Lalique,更是众多设计师们争相参阅的对象。
曾经有人说,整个日本珠宝中贯穿浸透着一种“和式的莱丽”——及早已被日本性情深深浸染的Lalique风格。这一风格摒弃了Lalique的夸张和豪放,在增添了几分严谨和规矩后,转而走向了一种细致的新艺术风格,在更加注重细节的同时表现细软的感情。
四面都被海水包围,那种咸湿的浸润注定了日本人在基因中对于大自然的绝顶钟情。一朵娇羞的栀子花,一只欲飞的鸽子,在水中穿梭往返的小银鱼,或是一只正在绿叶间稍事休息的瓢虫。任何年代的日本珠宝都充斥着永不过时的自然主题,每一个小动物都在设计师手下幻化出生命,体现出无与伦比的灵动和快乐之情。
此外,“卡哇伊”的造型也是日本珠宝的重要风格,即便是高级珠宝中,蝴蝶结,大花朵的可爱造型也频频出现,仿佛是少女桃红色的脸颊和桃红色的唇,在纤巧灵动的细节中彰显青春的动感和活力。与此同时,日本设计师们也钟情于一种缜密细碎的“多细节”展示,层层叠叠的超繁复作品反而更能讨得日本女性的追捧。似乎这是一种彰显温柔性情的用途,或是一种表达绵密用心的方式。
举世无双的“珠”光宝气
1881年,23岁的御木本幸吉在自家的面馆开始经营水产,一颗光泽绝美的珍珠让他爱上了这一贝壳伤心的眼泪。1893年,在自己的珠贝养殖厂几近破产的边缘之时,御木本幸吉成功的培植出了全日本,乃至全世界的第一颗人工繁殖的珍珠,神话由此诞生。
有谁不会热爱以御木本幸吉命名的Mikimoto珍珠呢?每次走进Mikimoto的珠宝店都是一次视觉的饕餮盛宴。白色珍珠项链是新娘般的纯洁和幸福,米色珍珠戒指是职业女性的干练和优雅,黑色珍珠手链是沙龙女主人的高贵和气质。“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珍珠。”一位热爱Mikimoto的朋友曾经赞叹着说,她的目光翻越过那个深蓝色的小盒子,流淌着钟情和向往。
然而, 和Mikimoto的人工珍珠一样,更多的珍珠品种在这个四面环海的岛国埋下了丰收的种子。田崎珍珠(Tasaki)以其饱满的颗粒和润泽的光芒驰名。世间少有的海螺珍珠珍珠则更是难得。科学研究表明,每50000只海螺中间才能得到一颗珍珠,而每年,全世界最多能产出2000-3000颗海螺珍珠。柏圭(Kashikey)海螺珍珠真是在用这一自然界的奇迹制造珠宝,稀少的光芒让人永恒难忘。同样稀有的还有鲍鱼珠,谁也不会想到,在那样鲜美的肉之中竟然能产出如此坚硬的心灵。木下珍珠(Kinoshita)产出了世界闻名的鲍鱼珠,不太规则的扁圆形珠体,在海水和沙粒的打磨下幻化出不同于其它珍珠的七彩之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珍珠的光芒柔软了女子的脖颈,更在一片安静中填充着这个国度独特的珠宝市场。尽管近年来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珠宝业整体的销售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丝毫不能影响各大珠宝展争相举办的强劲势头。东京珠宝展,日本珠宝博览会,IJK深沪国际珠宝展等等,一系列的展览不仅在让国人在美轮美奂的珠宝艺术品面前俯首赞叹,更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珠宝商们关注愈来愈热门的日本珠宝:是否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柔软”哲学时代,需要用细腻和平和来引领时尚的风浪?
在日本,这个假设正在逐渐成为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跳过大名鼎鼎的世界级珠宝品牌,反而开始中意于本国珠宝的细腻风情。与此同时,网络购买以及邮购珠宝正在逐渐成为时尚,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折射出这个国家先进的技术之光。
另外一个现象也同样引人注目——男性正在逐渐崛起,成为珠宝追随者中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或许是来自电视影像和青春偶像的造型影响,一种更加细腻柔和,偏于中性的男性之美逐渐兴起,并且在某些非主流或亚文化圈内颇为盛行。珠宝,再也不仅仅是女子的专利,已经是男性追求美感的装饰,更是一种宣言,诏告天下对于美丽的追求是一种属于任何人的天性。
注:此文已发表在时尚传媒集团《芭莎珠宝》杂志期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