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逛上海书展了。时值申城连续4天温度超过39℃,打破了本市的气象记录,原本以为这么热的天不会有多少人去凑热闹,结果到了上海展览馆,只见黑压压的人头攒动。心里不由一阵激动:原来上海买书的人不比买房的人少啊。
我挤到一楼的商务印书馆展台,看到有上世纪90年代的老版《辞源》,还打六折,一套只要150元。心中窃喜,家里有《辞海》,一直没买《辞源》,嫌贵,这次看到便宜货,正好遂了心愿。因为还要去逛其它展台,拎着一捆《辞源》实在不方便,就暂时没买,想逛完书展到最后再过来。哪知道这一去就再没有回来。
从一楼逛到二楼,猛然发现今年上海书展设立了数字出版馆,各大厂商的电子阅读器琳琅满目,包括汉王的“电纸书”、世纪创荣的“辞海悦读器”、新华解放传媒的“亦墨”、盛大文学的“锦书”等等。我在展台试用了几款电子阅读器,感觉还不错。主要是视觉舒适,电子阅读器所采用的“电子墨水”屏幕无闪烁辐射,与看纸质书的感觉几乎一样,完全没有对着电脑屏的那种不适感。而且一部阅读器能内置、下载成千上万册图书,家里的书橱真是可以“减负”了。
拿起一部轻巧的辞海悦读器,我突然在想:自己为什么还要买《辞源》呢?《辞海》被数字化,《辞源》也总有一天被装进电子阅读器。我过去经常用单位里的一套《辞源》,每次查阅资料,要把十几斤重的四大本《辞源》搬来搬去,生生练出了一身好臂力。而今后我只要在一个不到200克的小小阅读器上,用指尖轻轻划过,就能找到任何我想要的资料,何必再费劲把这些“大部头”搬回家呢。想到这,我就在心里和楼下那套150元的特价《辞源》说了再见。
我对电子阅读器动心了!但在IT界,很多人都认为像苹果iPad这样的平板电脑一出来,电子阅读器将走上穷途末路。他们津津乐道与电子阅读器相比,iPad如何色彩绚丽,多媒体手段如何丰富,功能如何多样。这种评判暴露了一点,那就是IT圈中的很多人其实是不看书的。他们的阅读仅限于报纸,再深点也就是杂志了。电子阅读器的“电子墨水”屏幕还原了纸质书的阅读感,而iPad的液晶屏长时间阅读会伤眼睛;200克左右的电子阅读器捧在手上比一本书还轻,而700克的iPad谁要是能捧上半小时不手酸,那绝对属于健身房里练过的。一个人拿着iPad浏览5分钟乃至半个小时,当然会大叫屏幕大、色彩绚的iPad很爽,但看上半小时以上就会明白,iPad不是用来看书的。
在今年的上海书展上,举办了中国电子书产业高峰论坛,文化界的人士专门讨论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苹果iPad是否会冲击电子书,他们的结论是不会。这与IT界的论调大相径庭,大部分IT人都在宣扬电子阅读器将在iPad面前沦为“鸡肋”。
为什么文化界与IT界的判断截然不同?我不认为这是文化人盲目无知,而是因为他们真的是读书人。文化界的人把阅读更多理解为长时间看书,而IT界的人只是把阅读当作浏览报刊。这就像问博尔特与贝克勒谁跑得快,一百米肯定博尔特赢;一万米肯定贝克勒赢。但如果有人一口咬定博尔特就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那是因为他们以为跑步只要跑个一百米就够了。
iPad这样的产品肯定是取代不了电子阅读器的,它只适合碎片阅读,不适合深度阅读,它只适合娱乐消遣,不适合文化传播。但如果这个时代的人只要浅智阅读,只要娱乐休闲,那也活该阅读器式微、iPad得势,那是谁也无力回天的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