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八连跌,不少朋友懊恼不已!懊恼当时怎么没有多买些手上表现出色的那个股票呢,要是来个重仓,该多好啊!同时又懊恼没有留足资金,不然放到现在来买,又该多好啊!
显然,他们非常后悔!说到后悔,股市真可让你天天后悔到死!哈哈!
朋友们叹息之余,无不深深地感到仓位管理(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于是,他们就此问题展开了讨论交流,甚至激烈争论,煞是热闹!各有秘诀,方式方法真是五花八门。
后来,朋友们问我有何见解。我说——
我是小散,入市资金都是零零散散的,时间和多少都没个准。通常是,有了,便买了,从来不作“仓位管理”,也没这概念。假如非要强调资金必须用得如何如何的好,我后悔,怎么没在2319点时买足啊!又进一步后悔,怎么没在1664点时买尽啊!更后悔的是,怎么没在998点时买光啊!最最后悔的是,怎么没在股市第一天开市的95点时把一生一世买完啊!真是后悔啊后悔!哈哈!
对于这个“仓位管理”问题,倘若运用逆向思维及逻辑,或许不难想明白。
1、关于这个问题,股市几百年来,古今中外还没听说有谁能够设定出一套方法而精确地解决的。既然如此,我等凡人哪有本事把它搞定?可能吗?
2、仓位管理之所以极其不易,实在是因为,股市是个复杂适应系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假如你能够创造出一套方法,把“仓位管理”确定化,那反过来也就是说,股市是确定性的。这岂不是与股市的基本属性(原理)相悖了?行吗?
因此,就凭上述两条,即可推断:不可能有一套普遍适用的“仓位管理”方法(模型)的。
所以,朋友们互相争论,就像“鸭与鸡争吵”,即使到了股市倒闭,也争不出个什么结果来。
其实,倘若把投资时间足够延长(长期或终身投资),那么“仓位管理”是个似是而非的伪命题。关于这个,以后再论——
再析“仓位管理”
“仓位管理”通常是留出部分仓位的资金,随着股市涨跌而对这部分资金进行操作,以期更低的买进,又更高的卖出。在此暂且不论其实质是否波段操作。那好!现在试问:既然你能够把这部分资金运作得非常好——长期有把握地做对,即每次都能做对或绝大多数时候能够做对,则运用更多的资金按同理也一样能够做好,那为什么不干脆进行全仓操作呢?这样岂不是能够赚得更多吗?何必留出一部分来小打小闹?
也可这么来辨析,对这部分资金进行“仓位管理”操作,相当于另外设立了一个独立的“账户”,增仓或减仓就是在这个“账户”里运作的。你既然能够把这个“账户”做得更好,那你原来的账户也这样做不是更好吗?
“仓位管理”常常如是,判断上涨可能性大,遂即加大仓位;反之,减少仓位。那好!试问:假如你能确知上涨或下跌,那涨前时买足,到了涨完后卖空,不就得了?还用得着什么“仓位管理”呢?还有,你下跌会怎样(分批)加仓,那对应的上涨也会同样地怎样(分批)减仓,结果你又能多赚什么呢?
说到这里,“仓位管理”者或许会拍案辩驳:正因为有可能吃不准,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才须仓位管理控制呀!
哈哈!好一个“不确定性”!出矛盾了吧?“仓位管理”者陷在自相矛盾之中却还浑然不知呢。
所有“仓位管理”操作的依据都来自于对股市的预测,而股市是不确定性的,是不可预测的,“仓位管理”又岂能确定?然而“仓位管理”者非要认为是可以确定的,是可以事先安排好的,进而企图控制这个不确定的股市。
试想,事物的整体是不确定性的,各个局部又怎能确定?或许你要说:哎!这可不一定哦,“仓位管理”这个局部倒是可以确定的哦。那好!假如确实如此,那你怎么不把盘内所有资金都进行“仓位管理”呢?这么一来,整盘岂不都变得确定了?于是股市也就岂不被你玩转于股掌之中了?能吗?
显而易见,“仓位管理”实乃似是而非的东西,任凭怎么说,都会矛盾百出。
人有凭直觉惯性思维的习惯,常常把结果当原因来对待,看到已经发生了的确定事件,就以为后面亦将如此。“仓位管理”的构想就是源于这种事后之明的思维,是一种误觉。殊不知,股市在行进当中,高和低是无法确切知道的。
另外,“T+0”操作也属于“仓位管理”,本质上与上面所讲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