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今年真正的登堂入室,中国音乐金钟奖流行音乐大赛这个国家级的政府大奖也开始为人们熟知。从成都到北京,我作为比赛监评现场见证了大部分比赛。从正式开赛到现在多半个月的时间里,闹出了许多新闻。什么“专业选手炮轰金钟奖”,什么“沈阳音乐学院专业选手集体退赛”,热闹非凡。这里面似乎都少不了“专业选手”的身影。而且,在赞成和反对金钟奖赛制改革的两派争论中,甚至在评委们的点评中,双方似乎都一致使用了“专业选手”和“非专业选手”这对概念。但在我看来,流行音乐根本就没有什么“专业选手”或“非专业选手”,如果非要分别论之,不如说职业选手和非职业选手更准确,不过是标明一个身分而已,与选手的艺术水平无关。
现在所说的“专业选手”,基本是指那些在专业院团工作或在各大专业院校从事相关教学或学习的选手。其实,这是个超过了“保质期”的称谓。“青歌赛”早在几年前就取消了专业组和业余组的分别,甚至连美声唱法都不按照“专业”和“业余”的标准划分,我们现在还来提什么“专业选手”,实在不够与时俱进。
社会经济的发展,让音乐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有音乐梦想的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达到不输于院校科班教育的程度。在本次金钟大赛中,社会自由音乐人常常把院团或院校的选手淘汰的场面也反复地证明了这个问题。“专业”和“非专业”已经不能作为选手水平的高低与否的标准。
在现在的时代,很多选手还以“专业”身份自居,自我感觉好得很,这恰恰证明了他们思维的僵化,我不明白这些年轻人的脑子里是怎么装进那么多过期观念的,而且这些观念还相当的顽固。今年的金钟改革,我们是欢迎争议的,有争议才能更好地进步,但有的选手却还拿着这把生锈的“专业牌”尚方宝剑,闹退赛,搞“炮轰”,实在是不够明智。
一个公平的大赛,选手之间不必在乎身份上的区别。英雄不问出处,既然都来参赛,那就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较量。科班出身的不要飘飘然自以为了不起,非科班的也用不着妄自菲薄。流行音乐,关键是要出人。没有唱到大家都认可,没有唱红,对着镜子、围着小圈子,自己把自己夸得像朵花似的也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我劝所有的选手,心无旁骛,专心参赛,其它的一切都少提,尤其是不要再拿“专业”不专业来说事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