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天灾难免人祸可悲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内心贪、瞋、痴的问题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
香港「旺角暴乱」事件的省思
──如何以佛法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矛盾
语云:「天灾难免,人祸可悲。」今年2月6日3时57分,在台湾高雄市发生6.7级地震。据有关报道,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地震造成最少数十人死亡,仍有近百人被困,救援工作目前仍在加紧进行中。
与此同时,2月8至2月9日(农历新年初一至初二)在九龙旺角区发生了一场暴乱,冲突的起因是警队因应食物环境卫生署的要求,尝试驱赶该处商场外无牌熟食小贩及食客。起初冲突只是小规模,后来警队提升至武力级别驱散人群;人群开始堵塞马路并与警方发生推撞、冲突。到凌晨约二时,冲突升级。至2月9日早上八时后人群逐渐散去才落幕。警方不排除今次是有组织、有计划的暴力事件。由此引发港人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矛盾,作进一步的深入省思。
我们都知道,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为中国人,同是华夏子民;港人自然对台南地震受灾者深表同情及慰问,但不禁叹息,港人何以因为意气之事,而要「自己人打自己人」?所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实在是不够「文明」的表现;人与人之间如何才能做到和合、和谐?身为港人理应自觉、自省。
一、社会矛盾的根源-「无限的欲望」、「有限的资源」
事实上,社会种种矛盾,溯其根源,可谓多元而复杂,唯最根本的问题,乃是人们内心贪、瞋、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现今社会,人类正处于重重的矛盾状态中:一方面社会追求发展,极力走向所谓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地球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条件是有限的;在有限资源的环境中,追求无限欲望的满足,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终究会走到尽头。
我们不难发现,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与此同时人的精神却日渐空虚与贫乏,而精神疾病也在成正比地蔓延,现代化的发展反而带来更多的精神问题及困惑,这种矛盾如何才能得到解决?
以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不能仅着重于经济发展的提倡,而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传统文化和宗教的弘扬;作为民众而言,必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对人生价值与意义,要有正确的理解、判断与把握。
也就是说,除了以正当的工作谋取生活以外,还应重视精神的追求;对传统文化具有相应的素养,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要成为欲望、金钱与物质的奴隶。
事实上,人为物役的现象并非始于今日,早在两千多年前,庄子就将一味追求物欲的「危身弃生以殉物」的人生视为悲剧;而孔子的「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也向我们说明了,只要拥有充实的精神世界,在简单俭朴的生活中,同样可以寻找到人生乐趣。而与此同时,若能有健康的宗教信仰,当然就更好了,不仅精神有了归宿,对人生意义的认识也不再迷惘。人们能做到这样的话,社会也就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可是,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下,人们满足欲望的要求,其力量是如此的强大,以致无法抵挡;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了经济利益不惜破坏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这似乎已成了一种社会潮流。作为普通民众,在这种潮流中往往身不由己。
若以佛教的角度来看,一切的社会问题,基本上都是众生共业所成,必须通过整个社会、民众的努力,尤其是政府的力量,才有可能得以解决。笔者认为,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和谐,首先应当有相应的法律措施,比如说,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法规、保护历史文物的法规等。举例而言,在澳洲,随便挖一块石头都是犯法的;随便砍一棵树,即使是种在自己家里的,也是犯法的。有了法律作为保障,就能有效地控制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所以说,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除了立法,传统宗教的弘扬亦是不容忽视。因为宗教一般都有禁欲或少欲的思想,劝导人们以简朴的生活来抵制物质诱惑;这种思想对经济、科技发展虽然会起到消极作用,但却能节制人们的欲望,因此,传统宗教的这一理念,无疑是符合环保潮流的。而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固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它却鼓励并纵容了人类的欲望。而人类在追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很难把握自己,到最后,利益会压倒一切,社会也因此而走向歧途。
再者,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此丰富人们的闲暇生活,提高人们的精神质量。如果人们的生活中,懂得欣赏艺术的享受、文化的享受及自然的享受,也就不会一面倒地,将发展经济视为社会发展唯一的重要价值;因而能够在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由此可见,能否解决「无限的欲望」和「有限的资源」间的矛盾,主要是看有否健全的法制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前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后者则从根本上对人类的贪欲有所抑制或减轻。
二、以佛教和合精神化解人心的矛盾与斗争
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与纷争是如何生起的呢?往往离不开利益及得失问题,或由愚痴、不明事理所致,就好像以下《惟娄王师子潼譬喻经》所说的这个故事一样:
从前,佛陀在罗阅祇竹园度化众生时,当地有一个大家族,兄弟四人因父母过世,为了争夺家产而争吵不休。
有一天,长老舍利弗正好经过,四兄弟见到舍利弗,便请求他协助调解纠纷。舍利弗说:「我很乐意帮助你们!我的老师释迦牟尼佛,是这个世界最有智慧、最慈悲的人,你们可以跟我一起去拜见他,他一定能排解你们的纷争。」
四人来到精舍前,佛陀远远看见他们,不禁面露微笑,且身上放射出五色的光明。他们站在佛前,不禁虔诚地行五体投地之礼,然后说:「我们兄弟生性愚痴,希望世尊您能加以开导,让我们不要再为财产而起冲突。」
于是,佛陀便对他们说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惟娄的国王,因为生了重病,所以医生建议他服药时,最好配上狮子乳一起服用,才能药到病除。国王闻言,即刻颁布命令,通告全国百姓,只要有人能进献狮子乳,国王愿意分封土地,并把公主嫁给他。不久,有一个穷人来到求见国王说:「我有办法取得狮子乳,但不知到时候您是否真的愿意履行承诺?」国王说:「当然!」于是,他便实时展开了行动。
这个穷人十分聪明,他先设法找到狮子住的山洞,再准备一头羊及葡萄酒,等狮子离开山洞,便把羊杀了,连同葡萄酒一起放在山洞中,然后躲在一旁窥伺。不久,狮子回来,看见酒肉,便立刻吃喝起来,没一会儿,便醉倒在地了。穷人见状,便往前将狮子全身捆绑,且顺利取得狮子乳,高高兴兴地踏上归途。
回程时,因为天色已晚,他便投宿在途中的一个村落。有一个行脚的阿罗汉路过此地,因为找不到过夜的地方,只能要求和他睡在一起。穷人因为白天经历种种艰难危险,此时疲累至极,所以睡得很熟。一旁的阿罗汉,这时以他的神通力却看到穷人身上的感官,趁着主人熟睡之际,在那里争论功劳。
「足神说」:「这一次主人能立下大功,都是靠我不停努力奔走,才能顺利取得狮子乳。」
「手神说」:「才不!是靠我这双手去挤出狮子乳的。」
「目神说」:「谁说的!是靠我去观察狮子的动静。」
「耳神说」:「哼!是靠我听到国王要求取狮子乳的消息,才有今天这个功劳!」
「舌神说」:「你们不必再争吵了,这件事是否真的有功劳,还得看我的意思呢!」
第二天清晨,穷人醒来后,立即带着狮子乳求见国王,国王兴奋地说:「快呈上来!」当国王看得目不转睛时,穷人的舌头突然说话了:「启禀大王,那不是狮子乳,而是驴乳。」国王听了不禁大怒说:「我要你取狮子乳,你竟敢用驴乳来骗我!来人!把他拖出去斩首!」
就在此千钧一发之际,当晚与穷人一起共睡的阿罗汉,以神足通来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说:「大王,这真的是狮子乳,我昨晚在这个人熟睡的时候,亲眼见到他身上的感官在那里争功。舌头说,它今天要故意唱反调,现在看来果真如此。大王不必怀疑,您只要将狮子乳和药一同服下,保证一定药到病除!」
国王相信了阿罗汉的话,当场用乳配药一起服下,病情果然立刻好转。
因此,他就依照当初的约定,赏赐给穷人应得的一切。这时,阿罗汉有感而发地告诉国王说:「我们身上的感官,都难免会互相争功,甚至窝里反,何况是人与人之间呢?」
穷人因受了阿罗汉的恩惠,才免于一死,经此事件大彻大悟,当下不再贪图富贵,发心出家,愿拜阿罗汉为师。国王也欢喜地领受五戒、专心修行,后来还证得须陀洹果。
听佛陀说完故事后,兄弟四人心开意解,便决定出家为僧,随佛修行。佛以手抚摩他们的头顶,顿时,四人头发自然脱落,袈裟披身,且当下证得阿罗汉果。
三、以「十善」建立健康和谐的社会
既然健康、和谐的社会,必须以人们「改恶迁善」、「和合共处」为前提,那么这样安定、太平的社会,应该如何去建立?
佛教认为理想的社会,是以「十善」建立起来的,佛经中记载,古印度转轮圣王(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尧舜一样的贤明君主)出世时,以十善治国,不动干戈,而社会却充满和平安定的气象。十善虽然只有简单的十条,但却概括了人类行为道德中的基本要素。十善是针对十恶而言,而人类的一切犯罪行为,基本上没有超出这十种恶行的范畴。十善的内容:思想方面是不贪、不瞋、不痴(不邪见);行为方面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语言方面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把十善守好,人们的道德、修养自然会提升、社会的风气自然就会改善。社会风气改善了,良好的社会制度自然就能形成。当然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必须经历一代、一代人的继续不断努力,尤其是有赖政府的力量。在人类的历史中,可分为「人治」与「法治」两种,人治往往因人而异,圣明天子出现时天下大治,而一旦出现昏庸无道的帝王,百姓就遭殃了,因此百姓总是盼望着像尧舜那样贤明君主的出现。但我们纵观历史,真正的贤明君主可谓寥寥可数,而且很多时候权力会令人改变。相对来说,法治则比较有更大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因此,加强法制建设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
与此同时,改善社会还要依赖于教育的力量。我们今天所说的教育,往往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但事实上,就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来说,对其成长能够产生直接影响的有三方面: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是社会生活教育;第三才是学校教育。和谐的家庭是孩子健康人格养成的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应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
现时社会大众的法制观念淡薄,试问,学校教学中是否应加强法律知识的普及?社会大众的环保意识缺乏,试问,学校教学中是否应增加环保知识的学习?社会大众缺乏宗教信仰、道德滑坡,试问,学校教学中是否应开设宗教课程的选修?据说在英国,就把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都列入中、小学的教学课程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选择一门宗教,作为他们的修身课。这实在非常值得我们参考。
结语、
宗教是人类精神的防腐剂。特别是佛教济世度人的思想,具有净化人心、和谐社会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有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希望培养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应当为传统正信宗教的弘扬,提供自由、开放的环境。如果政府能对上述问题以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善加引导,再辅以社会有识之士们的努力,并加上普遍人民的互相包容、彼此合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的风气、民生的情况一定能够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