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喜悦人生.自在生命(四)
二、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特别强调「安贫乐道,能忍自安」、「知足常乐」的思想,孔子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其中阐述了孔子的苦乐观。孔子说如果财富可以求得的话,即使做市场的守门卒他也愿意。如果求不到的话,还是从事他自己所爱好的事情。孔子还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作枕头,也有乐趣。这里,孔子形象生动地刻划了「苦中有乐」、「以苦为乐」的情景。为不义之事得来的富贵,看来就好像浮云一样;表明了孔子对它的轻视与鄙视。
而在《孔子.雍也》中,记述了他夸奖学生颜回的事,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赞誉颜回有修养,一竹碗饭,一瓜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穷苦忧愁,颜回却改变不了他自有的快乐──而这种喜悦人生的态度,实与孔子同出一辙。孔子为有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当叶公沈诸梁问子路孔子为人怎样时,子路不回答。「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这里可以概括为「三忘」:「忘食」是不知疲倦、不懈奋斗;「忘忧」是不知苦难和道路艰险;「忘老」是不知年老和生死,展示了孔子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进取,为创立自己学说安贫乐道、孜孜以求的精神风貌。
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孔子把生命的喜悦标出了一个很好的意义,就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不惑」、「不忧」、「不惧」是生命喜悦的最佳状态,以佛法来体会生命的三达德(智、仁、勇),实是一种非常完美的人格。「不惑」是指思想、心灵及智慧方面;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宇宙人生的迷惑,自古即是人生最大的问题;有了智慧就可以提升我们的灵性、引导生命的成熟而达到一种喜悦。
我们时常赞叹佛陀为最高的觉悟者,亦即「一切智者」;《法华经.药草喻品》中佛说:「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佛之所以是具备最高智慧的人,就在于他的彻底觉悟。然而佛与众生的最大差别是什么?差别其实就在于「迷」与「悟」;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因此,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悟」,也就是由迷转悟,转苦为乐,转凡为圣。
前面说到,在我们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面对种种顺、逆境,因此,佛法就是教我们要以平常心面对顺、逆境,要以感恩心转化阻力,要以智慧心明暸因缘。我们的心不能随万物而转,我们要令世间万物都为我们所用,只要我们心能转境,还有什么苦、乐不能转?懂得「转」、能「转」,就是真正的智慧;谚语所谓: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人不转境转,境不转心转;我们要做到心能转物,而不是心随物转,如此的话,和佛的距离就不远了。所谓「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都知道,古代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是个追求智慧的爱智者,他和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哲人。这么伟大的哲学家、圣人,他曾经说过,在他的字典里没有苦。那么,我们一般的凡夫俗子,如何才能不忧愁、不苦恼,生活常在喜悦之中?我们往往为了金钱、名誉、地位、感情、事业等种种挫折而烦恼,而且我们常常喜欢和别人比较,你长我短,你有我无,你多我少,心里总是不高兴;没有时很想去拥有,拥有时又担心会失去,每天总是形形役役,患得患失,这样的话,又怎可能会有快乐的时候?
结语、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呱呱坠地,就开始了苦乐交织的人生。虽然人人都追求幸福的人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人生的状态,到底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就是心态与行为。学佛修行就是要修正我们不良、不正确的心态与行为。有了好的心态、好的行为,我们就能好好地做人、做事;既然有幸生而为人并且有机会听闻佛法,我们就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个学佛的因缘;要知道,美好、高尚的人格必然是在人情世故中历练得来的。有人说:「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在人生多变难测的旅程中,我们如何才能安然自得、欢喜快乐地渡过一生?
作为学佛之人,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人生改善,后世增胜,了生脱死,法界圆明」?正如古诗所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什么是人间最好的时节?心中没有任何闲事的牵挂、滞碍,那就是最快乐的时候了。经上说:「快乐无忧是佛。」外表快乐,内心不喜悦的人,是凡夫;内心喜悦,外表不快乐的人,是圣人;内心喜悦,外表快乐的人,就是菩萨;内心喜悦,外表快乐,而且完全没有执着、无忧无虑、无罣无碍的人,那就是佛了。所以我们要学佛菩萨,做个开心、快乐、喜悦、自在的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