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大老王女王
大老王女王 新浪个人认证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266积分
  • 博客访问:14,548
  • 关注人气:4,506
  • 获赠金笔:166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保养品成分浓度是非

(2014-01-09 11:09:48)
标签:

达人

护肤

时尚

分类: 化妆品科学

保养品成分浓度是非

前言:最近不少人再次谈及保养品中浓度的问题,我也听到不少医生不谈剂量与整体配方就说三乙醇胺刺激之类。这篇短文我想稍微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很粗劣,欢迎补充发散。

 

一、浓度数值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有效浓度范围。一般我们看厂商提供的原料资料的时候,都会看到中文【建议添加比例】诸如此类的注明,当然,不同原料有不同的建议比例,这个大脑逻辑的问题不用我多说。但这个比例的上下限不代表该种成分就必须按照这样的比例去添加,其中要考虑到整体配方的考量;而有些功效性成分的比例范围也不代表固定死的上下限,原料商也不会拿最低有效浓度去给你作建议,比例的下限一般都会比实际测试的时候的最低有效浓度高。当然超过国家规定上限或原料商建议上限,会承受较大的风险,浓度高浸渍伤害也会伴随而来。

另外,一些用于防腐体系的成分会研究MIC值,原料商也不会给MIC值给你作建议范围。一些仅供参考对吧。

 

二、高与低

目前这话题最让人诟病的是不了解情况的人士去盲目猜测浓度高低。譬如所谓的有效浓度在全成分表上看到偏后就认定为“无价值”或者甚至有人直接看到有什么、没有什么就论断这产品好与不好。这都是不恰当的。

我就拿几个显浅的例子。譬如大家最常见的VC类成分,这个已经开发出非常多衍生物,很多人喜欢追求高浓度,但以常见的AA2G为例,添加比例在0.5%已有不错的美白效果。

譬如,胜肽。很多品牌标榜多高浓度,其实添加该种原料的比例不等于原料所含核心成分的比例,一个原料里面除了核心成分,还有其他辅料。你认知上的数值并不是真正的数值。

又譬如果酸类,以AHA为例,还有很多人以为上8%才叫有效,才叫明显,其实一般4%~5%就有很不错的软化角质、促进代谢的效果,越高反而越要承受越大的风险。

除了有效成分值得大家去斟酌所谓的浓度之外,;另一方面还有些原料很容易被人乱传,譬如刚提起的三乙醇胺。常见的用法有两种,反应剂或酸碱调节剂。今早有网友说看到香港某医师说到三乙醇胺刺激,这是不负责任不谈剂量与整体的行为。我举个例,如果我要用三乙醇胺去与卡波姆反应,卡波姆的型号这先不谈,我习惯的比例是三乙醇胺:卡波姆是1.251,这也不是固定的,也是要看整体。我举这个例的意思是想说明,如果残留过多当然是刺激,但有厂商傻到残留过多这种低级错误都无法检视?当然不可能。诸如此类的问题你们自己去思考。

 

三、真实的作用

成分的高低不是一般外人去谈的,而我认为对消费者负责任地说,浓度高低有时还不一定有相应的原料商体外实验效果。为什么这样说?

很简单,一个道理——渗透力。产品渗透力也关系到实际的效果,有的产品添加某美白成分到国家上限,但交联聚合物、高分子保湿成分等比例也很大,我经常用“网住”这个比喻来说形容这个情况,试问效果又怎么会好呢?

还有淘宝很风行的原液,小小的玻璃瓶里面声称装载100%有效成分,这个100%的字眼还挺吸引人,可惜我上面也说了,连原料也不会是100%纯核心成分,经过制备的原液产品更不可能是100%核心成分。这种市售的原液是指单一种有效成分的水溶液,但其中的有效成分浓度只有品牌商和厂家知道,相同的原液各家相距甚远。

阅读(4794) 收藏(6)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