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养生

标签:
依然养生文化静心中医国粹 |
分类: 依然漫步 |
和着这风和无声的旋律,远方久违的朋友早早送来了‘乐一世’的祝福,感动在这个小小的纪念日里,希望自己能为这大千世界的芬芳譜上一曲心声……
此刻“依然养生”这四个字是我最亲切的伴侣
我的寻道之旅:爷爷的书橱—国粹—太极拳—道学—中医—易经
一次从爷爷的书橱中随手翻出一本太极拳小册子,爷爷说太极拳和京剧是中国的‘国粹’,这两个字一下引发了我的好奇心,隐隐的感觉到那是宝中之宝……,心中播下了自己身为中国人就该懂太极拳和京剧的种子。在上海接触太极拳并非难事,在外滩的晨练中结识了我的太极启蒙老师,自此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回想起来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习练太极拳对我来说一直是件轻松随意的运动,它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找伴,兴致一起就可随性而发,比起其他的健身运动,更无条件场地的限制,而每次一套拳打下来总带来身心的愉悦,自然而然的就成了我的爱好。可多年来我练得一直是太极操而并非太极拳,就跟许多晨练的老人一样,打拳并不明理,跟其他活动四肢的运动没多大差别,唯一的不同就是慢悠悠,所以总被认为是老年人的运动,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
2003年的一场SARS风波让大家警觉到健康的重要,当时公司每天推迟上班一小时避免传染,让我每天的晨练得以坚持,也因此成了妈妈和小区阿姨们的太极拳老师,
这一年从教学中我慢慢深入到太极的理论层面,才开始懂得太极拳与太极操的不同,更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太极拳,原来它是道家传承下来的修炼方式,继而接触了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下感悟到了其中的广博,一张太极图可说是无所不包。身边处处是阴阳:天地、日夜、男女、呼吸、得失、悲喜……,练太极拳要循着这个道,细细体会这层阴阳关系:“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它的开合、粘连相随、大松大软后极强极硬之理一切都来源于自然之道”,说是打太极拳就是打关系,打个理字。
一次听国学讲座的过程中:一句‘道以医显’点醒了我,原来我们的身体就是体现太极、体现道的最精妙的系统,而2006年一位同事推荐的吴清忠老师的《人体使用手册》,更是将这一观念解释的深入浅出,开启了我学习中医之路。随后的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不生病的智慧》,《人体复原工程》……,这段时期真是抛砖引玉般出了好多中医知识普及用书,我如饥似渴的吸收着养分,而他们所有医理的来源都来自《黄帝内经》,这让我不禁对这本经典心生敬意,也不禁会问,为何古人千年之前就深知人体系统的奥秘?恰巧那时的一段视频
道教医学
浅习中医后,日渐体会“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道理。经络、穴位、饮食、中药每一项中都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别说记,就是查询一个案例就会出现一大堆信息,而哪条信息能真正帮得到自己呢?病如何而来,又该如何而去呢?道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是内外因引起的身体系统的失衡,又是一对阴阳关系。内因是我们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恐、惊。外因是寒、暑、燥、热、湿……,我们按摩、刮痧、拔罐、针灸、运动都是为了疏通经络,让身体内循环系统畅通,而中药是以他自身的偏性来纠正我们身体系统本身的偏性,就如一个翘翘板原理,阳虚补阳,阴虚滋阴,平衡就健康了。而对于我们这些所谓的亚健康人群,也就是身体未能被仪器查出器质性病变的人,需要的不是治病而是养生。
如何养?要看书,一箩筐,我晕啊,这样学下去何处是尽头啊!这又让我想起道长的话,答案都在自身找,我们老祖宗已经找到,并将结果放在我们眼前,可现代人只能通过仪器,白鼠试验、尸体解剖来认识人体。而我们的祖先却用最简单的静心方法,反观内照来认识自身,这让我开始认识何谓经典,而儒学、道学又都归原于易经,都称它为群经之首,祖先用了六十四卦就为我们说明了宇宙天体和人类的关系,它并非一本所谓的算卦之书,而是《道德经》《黄帝内经》……等的起源,读懂它还需要许多知识的积累和悟性。而我们国人虽然很多没看过易经,却天天在用着易经,常说的“乱七八糟、不三不四、否极泰来、居安思危、殊途同归……”无不出自于易经,这就是文化,常常是日用而不知。
为道日损,损到读懂《易经》,大道至简,养生原来如此简单!《黄帝内经》一句话“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朋友概括的更简单“养生先养心,心静病难生”,写到这里我该停笔了。感觉已说到了尽头,又该是一个轮回。生命本就是体悟生死之间的一个过程,这也是人存在这世间的价值,养生与我而言既是滋养生命,这一过程中希望你我相陪相伴。
再过半小时,将走完今天,我点燃了每年此刻陪伴我的烛光
默默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