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2016-06-15 10:07:57)
标签:

思无邪

孔子

朱熹

诗经

潇湘蓝

分类: 诗经玩味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潇湘蓝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何为“思无邪”?

望文生义的说法,思无邪,就是思想纯正,不歪斜。

但在古代汉语中,“思”,在诗中是个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这一点是公认的,稍有一点古汉语基础的都知道。那么“思想纯正不歪斜”,是从哪里说起呢,哪些思想算纯正,哪些算歪斜呢?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一、追根溯源,先来看看“思无邪”的出处。

“思无邪”这三个字出自鲁颂第一篇,《駉》:

駉駉牧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先来分析一下这首诗。

1

“駉駉牧马,在(jiōng)之野。”每章第一句,点明马场所在。

駉駉:马之腹干肥张的样子。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坰。

“在坰之野”,即是远离人烟、草木茂盛,广袤肥沃的一大片荒野马场。

“駉駉牧马,在坰之野”八个字,将马场的气势呼之欲出,滚滚尘烟仿佛呼啸而至。

 

2

每章的三四五句,都是讲马,马的不同的颜色和品种。

骊:纯黑色的马。

驈:骊马白跨曰驈,即股间白色的黑马。

皇:黄白色的马。

黄:黄骍曰黄,即赤黄泛金色的马。

 

骓:仓白杂毛曰骓,即青白相杂的马。

骍:赤黄色的马。

骐:青黑色的马。

騨:青骊鳞曰騨,即青黑色的马,其色有深浅,斑驳如鱼鳞,宋代称为连钱骢。

骢:青白色的马。

 

駓:黄白杂毛曰駓,后人称为“桃花马”。

骆:白马黑鬣,即马颈上的长毛是黑色的。

駵:赤身黑鬣。

雒:黑身白鬣。

 

驔:豪骭曰驔,即黄白脊毛的黑马。

骃:阴白杂毛曰骃。阴,浅黑色,宋代称为泥骢。

騢:彤白杂毛。

鱼:二目白曰鱼,即眼睛似鱼目的马。

 

《駉》一共四章,每章介绍四种马,一共十六种。加上注解中“骢”,总共十七种马。

此间,马的品种、颜色,分类非常细致、精微。每一种马都有着令人称奇的颜值和不同凡俗的气质。这样的马场犹如西部电影里的场景,人与马与自然与社会,都有着极高的融合力和亲密度。

3

每章第六句讲车。

“以车彭彭”“以车伾伾”“以车绎绎”“以车祛祛”,分别指车之盛、有力、不绝、强健。言下之意,这里车不但数量之多,而且车行有序,风雷阵阵。如此情形,倘若是百驾千乘,万马奔腾,那场面和气势,十分壮观。养这么多的马和车,当然不是玩玩的,看来,这不仅是马场,应该算是鲁国的军事基地。

 

4

第七八两句是想象和夸赞。

每章的最后一句;“思无疆,思马斯臧。”“思无期,思马斯才。”“思无斁,思马斯作。”“思无邪,思马斯徂。”

“臧、才、作、徂”四个字,分别指马的性情、材质、奋起、行进。皆无一瑕疵,堪称典范。

 

从诗经惯用的结构和语义分析,如果是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无邪”,那应该是和“无疆、无期”相同的意思。如果是不断递进的结构,那么,就是多、多且无数、无数则不绝、不绝以至无穷。那么,最后一章的“无邪”,也应该是,绵绵不尽的意思。

这里的“邪”与后世所理解的“邪妄、不正”应该没有联系。同样也是古今语义不同的一个例子。

古文学家于省吾《诗经新证》中就认为,思无邪之“邪”,应该读“圄”,“圄”通“圉”,圉,指养马的地方。无邪,就是无圉。也就是马群数量之多,无边无际的。

 

由此可见,“思无邪”的本意,是夸赞马群之多,马场气势恢宏。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二、孔子、朱熹,这些大家从“思无邪”中读出什么深意呢?

1、孔子为何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苏辙曰:“孔子读诗至此,而有合与其心焉,是以取之,盖断章云尔。”

孔子为何“断章取之”,是什么触动了他?

孔子讲的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也就是要把孔子这句话的解读联系到时政上来。

有人分析,鲁僖公的33年,恰是华夏世界最为艰苦动荡的33年,而就在这33年间,鲁僖公采纳大夫展禽的“遵三王之道”的政治主张,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以坰野。使得鲁国百姓安居乐业,鲁国也保持强大。并出现了《駉》中的所描述的盛况。

 “思无邪”,“无邪”应解释为“遵三王之道”。

 

2、朱熹曰:此诗言鲁僖公牧马之盛,由其立心之远。故美之曰:思无疆,则思马斯臧矣。

“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朱熹在《诗集传》中注释,都是指思之深广无穷之意。他指出“学者诚能深味其言,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莫非天理之流行。”

这里出现了两个突进的地方。

第一,是把“思”作为“思想、念虑”来解读,直接跨越了《诗经》的年代。第二,是把“无邪”的意思,转到思想纯正的层面上来。直接导入了宋代理学思想。

 

诗教的传统,到了宋代,被遭到贬弃。宋代大儒都不大直接干涉政事,他们转而在学术思想上寻求突破。

因此,朱熹曰“盖诗之言,美恶不同,或劝或惩,皆有使人得其性情之正。然其明白简切,通与上下,未有若此言者。故特称之,以为可当三百篇之义。学者诚能深味其言,而审于念虑之间,必使无所思而不出于正。则日用云为,莫非天理之流行。”这样,就将“思无邪”的理解,从政论引入思想层面。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关于“思无邪”最新说法。

 “和谐”之说:《駉》篇反复强调众多的马虽颜色各异,但配合在一起驾车却是非常的“美”。这其中说的是一种由杂多而趋向和谐统一的审美。说的是一种中和之美,中庸之美。是明着说马群颜色之繁多,暗则寓虽多而和谐壮美之意。“思无邪”说的就是这样一种和谐的状态。

 

有人看了,感觉还是有点不够,又加了这一段:和,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汇,绝不是和和睦睦的“和”,而是该和睦就和睦,该打就打。竞争与合作这两种套路处理的恰到好处而没有固守任何一个极端,那才叫“和”。

 

这可能是当下比较有代表性的“思无邪”,充满斗志,生气勃勃,不失理性,也带点火气。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何况是一代又一代的圣人之言。拿来用用,是很有分量,又是相当省力的。拿来用的人也未必都看到出处,可能连原诗也没有读过。

没有看过原诗的,一般就会望文生义:思无邪,即是思想纯正,不歪斜。

 

这就是“思无邪”,一步步从是诗教到思想,到为人处世的准则,到望文生义的缘故吧。


私话:

这是关于“思无邪”的第二稿。

喜欢《诗经》的朋友,欢迎订阅潇湘蓝微信公众号:xxlwenji19

《诗经》:关于“思无邪”的有邪之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