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知方式差异(二)
(2009-06-20 10:28:19)
标签:
学生认知方式差异 |
分类: 《教育心理学》学习 |
三、整体性和系列性
1.含义:英国心理学家戈登·帕斯克对学生怎样学习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试图发现学生在学习策略方面的重要差异。他让学生对一些想象出来的火星上的动物图片进行分类,并形成自己的分类原则。在学生完成分类任务之后,让学生进一步报告他们是怎样进行这项学习任务的。结果发现:学生在使用的假设的类型以及建立分类系统方式上,都表现出一些差异。有些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一步一步的策略上,他们提出的假设一般来说比较简单,每个假设只包括一个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之为“系列性策略(serial strategy)”,也就是说,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进展的;而另一种学生则倾向于使用比较复杂的假设,每个假设同时涉及到若干个属性,这种策略被称之为“整体性策略(holistic strategy)”,就是指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帕斯克认为,这两种策略是学生思维方式与问题解决方式上表现出来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差异。实验表明,有些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倾向于采用整体性策略;有些学生则倾向于采用系列性策略。采用整体性策略的学生从事学习任务时,往往倾向于对整个问题所涉及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将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并且他们的视野比较宽阔,能把一系列问题组合起来,而不是一碰到问题就立即着手一步一步地解决。采用系列性策略的学生,一般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问题上,他们把这些子问题联系在一起时,十分注重其逻辑顺序,由于他们通常都按顺序一步一步的前进,所以,他们只有在学习过程快结束时,才能对所学的内容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看法。他们在使用类比或图解等方法时也相对谨慎得多。当然,尽管他们所采用的方式完全不同,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时,都能达到同样的理解水平。
与整体性策略和系列性策略相对应,存在着结构的和随意的两种学习风格。例如,有些学生喜欢常规性的、有依赖性的和有条理性的知识;而有些学生则恰好相反,他们喜欢那些不可预测的、不同寻常的、出人意料的事物,而极端厌恶常规情境的单调和厌烦无趣。表现在课程上,有些学生喜欢完全受支配的结构,有些则喜欢自主和自由;有些学生喜欢教师把一、二、三、四各点都分配好,有些学生则喜欢自己组织问题。
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获得的学习材料和自己的学习习惯的策略匹配与否与学习成绩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学生以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来学习的机会。如果教师采取某种比较极端的教学方法(也许,这种方法本身也反映了教师自己习惯采取的策略),那么必然会有一些学生感到这种教学方法与自己的学习风格相距甚远,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没有一种途径促进所有学生的学习。帕斯克认为,在教学之前,教师应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比促使这些信息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相互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
四、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学生对信息加工的深度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深层加工,另一种是表层加工。深层加工(deep processing)指深刻理解所学内容,将所学内容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系起来,以获取内容的深层意义。表层加工(surface processing)指记忆学习内容表面信息,不将它们与更大的概念框架联结起来。深层加工有利于侧重理解的考试,表层加工有利于侧重事实学习和记忆的考试。
摘自陈琦、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