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人感到不快乐
(2010-05-01 22:17:03)
标签:
《寻找安详》访谈文化 |
分类: 访谈 |
1、《寻找安详》可以理解为一种探寻快乐的方法吗?
答:可以,《寻找安详》正是快乐学读本,它探讨的是根本快乐。
2、《寻找安详》一书中谈到:“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你是基于什么考虑,提出这个观点的?
答:基于现代人无法疗治的痛苦。打开每天的报纸、网站、电视,重要位置多被天灾人祸占着,触目惊心。而这些天灾人祸又以惊人的速度更新着,人们甚至来不及记住标题,就被新的天灾人祸顶掉。就连天灾人祸都是如此匆忙,如此席不暇暖。作为一个作家,我一直在想,这是为什么?突然一天,我十分吃惊地发现——
天灾是因为自然失去了安详,人祸是因为人心失去了安详。
为此,我提出了安详学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了一些实践。人们的欢迎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外,以致于十分密集的讲课邀请只能让我暂时停止创作。无论是机关还是学校,反馈来的信息是——
安详理论对人具有神奇的“改变”作用。以致于那些没有安排讲座的学校,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学校邀请,为的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听到这堂关于安详的演说。一些有关安详的观点或被传媒摘引,或被人们作为短信互相转发。
让我惊喜的是,在安详的影响下,不少问题学生得以改变,不少问题家庭得以改变,不少心灵疾患得以痊愈。从此,每逢我们搞一些公益活动,那些从中受益的同志都会闻风前来做义工。
正是这些出乎我意外的神奇“转变”,让我深深地感到,安详是一剂药。
另一方面,十多年来,自己一直在探索根本快乐,之前的许多路都没走通,直到找到安详,一直折磨我的身心疾患才迎刃而解。
因此,把它作为一个文化点提出来,奢望着能够利益世道人心,能够给被焦虑折磨得痛不欲生的现代人提供一份清凉。而中华书局的祝安顺先生则给我来信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将您的安详立在时代的潮流中,犹如一尊铁锚,将这艘被物欲冲击得东倒西歪的大船定住!造福大众!”,说实话,当时我还没有立下这么大的志向,也压根没有想到中华书局会这么看重这部书稿。
3、现代社会,为什么会有人感到不快乐?
答:一是没有方向感,二是无“家”可归。
4、现代人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答:焦虑。比如安全焦虑、财富焦虑、健康焦虑、以及孩子的教育就业焦虑,特别是归属焦虑。
5、安详可以应对这种危机吗?
答:实践证明可以。除过刚才给您谈的这些意外效果,《寻找安详》出版后被读者的格外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书正式上市后,在出版社没有任何营销宣传的情况下,不到两个月,就已经重印,可以想象读者在怎样地口耳相传。编辑告诉我,有些读者一次买一百本送亲戚朋友和同事,一位女士首次买了三百本,不久又买了五百本,接着又买了三百本,她既不是书店经理,也不是书贩,而是一位机关干部。如果她从安详中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真实利益,没有得到巨大的喜悦,她会如此“狂热”地给亲戚朋友赠送吗?等等。关于拙著,还有许多让人感动的故事,这让我对安详生起更大的信心。
只有我们让大地重新回到安详,让人心重新回到安详,和谐才有基础,才有前提。就是说,我们要从根上解决问题,要让大地回到“风调雨顺”,让人心回到“风调雨顺”,否则,我们的整个生命,整个社会,光灭火都忙不过来,看看现在,领导多辛苦,从一定意义上说,领导成了不穿消防服的灭火队员。而家长,校长,村长,又何尝不是如此。
6、你心中,安详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答:安详是一种让快乐处在常态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让快乐永远保持在“高潮”的状态。如果一种快乐它不能保持在常态,它不永恒,它还需要条件作保证,那就不是安详。
7、安详也分层次吗?
答:对,它是分层次的,我在拙著《寻找安详》里探讨过安详的不同层次。简单地说,它分为低度安详,中度安详,深度安详。低度安详还不稳定,还需要唤醒。中度安详已经自觉,但偶而还有“断”的时候。深度安详意味着安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绵延不绝。其实“三度”安详只是一个方便的说法,细分起来需要不少篇章。
8、你觉得焦虑是如何生成的,怎么出现的?
答:因为安详的缺失,或者说是“根”的缺失。安详缺失经年,现在尤甚。现代人活在从未有过的“飘”之中,无根感之中。
在我看来,是四种飓风把现代人带离“根”,带离安详。一是泛滥的物质,二是泛滥的传媒,三是泛滥的速度,四是泛滥的欲望。泛滥的物质抢占了人们的精神,泛滥的传媒抢占了人们的眼睛,泛滥的速度抢占了人们的时间,泛滥的欲望抢占了人们的灵魂。这四者攻守同盟,狼狈为奸,陷套并设,圈人圈地,最后织就一个天罗地网,让天下无辜难以幸免,难以逃脱,难以挣脱。
四种飓风之所以能够得逞,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安详的缺席。因为安详的缺失,人们一点儿免疫力都没有,一点办法都没有。就像一个被投进滚锅的鱼,除了在烈火沸水中挣扎,别无他法。烈火沸水一般的焦虑成为远比爱滋病和癌症更让人们束手无策的集体疾患。
而消除这种焦虑的唯一办法就是回家。
但是我们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
《寻找安详》就是想给现代人指出一条回家的路,而且是一条最近的路,而且是能够让生活和回家并行不悖的路,而且是不管你现在在任何方位,都可以随时切入的路。一条经过许多人证明无误的路,一条适合现代人的可操作的路。
安详既是一条回家的路,又是家本身。
9、我们寻找安详,方法是向外?还是向内?
答:既不向内,又不向外,就在“现场”,安详就在“现场”。这个“现场”,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那个“现场”。《寻找安详》一书中有相当多的文字是在探讨“现场”。从了解“现场”开始,而“现场感”,而“感现场”,而安详。
10、我们该如何做到长养安详之气?
答: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所在。《寻找安详》中分七个章节探讨了这一问题。如果我们一定要给读者给出一个答案,那就是读安详的书,做安详的事。
公益不是安详,但可以帮助我们走近安详。近年来,我们坚持做公益,无论是教育公益,还是赈济公益。从中,体会很多,也很微妙。就拿后者来说,汶川地震,西南旱灾,我们都第一时间献上了爱心,仅在文艺界,就募得几十万元汇往灾区。前天,青海玉树地震,我们又在当天发出《寻找安详》和《西夏》义卖的消息,带动大家为灾区献上一份爱心。参与的同志,无疑会从中体会到一种来自爱心开花结果洋溢出来的快乐,因此,每逢我们搞活动,才会有那么多人自愿前来做义工。
我公益,因为我快乐,成了这个团队的口号,也成了这个团队迅速成长的动力。
海南日报4月19日:
http://www.hndaily.com.cn/html/2010-04/19/content_2108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