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小雁塔览胜

标签:
休闲古迹观光掠影 |
↑松竹护雁塔
有人曾这样描绘大雁塔和小雁塔:“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经典对称美的国度,有了雄伟庄严的大雁塔硬朗如男子汉般屹立在大慈恩寺,就有玲珑秀丽的小雁塔温婉如少女般玉立在荐福寺内。这种完美的对称与人性中所向往的祥和有着惊人的共鸣。”我喜欢这凝练得体的语句,仔细观赏小雁塔的秀丽姿色,回味大雁塔的雄姿,更觉得其表述的美妙!
小雁塔诞生大雁塔辉映
小雁塔本名“荐福寺塔”,建于公元707年(唐中宗景龙年间),塔形似大雁塔,因塔身小,年龄也比大雁塔小55岁故称“小雁塔”。小雁塔位于荐福寺内,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成为唐长安城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标志之一。
小雁塔原为方形十五层密檐式砖塔,高约 46米,塔基边长11.56米,塔身每层叠涩出檐,南北面各辟一门。塔的内部为空筒式结构,设有木构式的楼层,有木梯盘旋而上可达塔顶。
相传,当年义净法师游学印度多年,于公元695年回国,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回到长安后,在荐福寺主持翻译,共译经56部,230卷,是玄奘之后在佛学上取得成就最大的高僧。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
在明代的几次地震中,塔顶部的十四、十五两级被毁,塔身经历了裂而后合的奇迹,被称为“雁塔神合”。现存的小雁塔为13级,高43.395米。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塔基座南侧有清代石门坊,南额刻有“万汇沾恩”,北额刻有“不二法门”。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塔神合古塔奇观
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便把小雁塔的合拢称为“神合”。建国后在修复小雁塔时,发现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直径约70米,塔就建造在其中心,表面看半圆球体与周围浑然一体,并无二异。可当地震发生时,半圆球整体随之晃动,小雁塔就彷如“不倒翁”一样,使受震后的压力均匀分散,故而历经了70余次地震,而巍然屹立。可见其“神合”奇观实为“人合”之采,体现出了古代工匠建造小雁塔的防震高招,堪为抗震建筑的杰作。
↓花团锦簇
↓古今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