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三府井村


标签:
纪实掠影 |
p1


↑“大力神”已将村子一角掘成了废墟
今年麦收季节到过三府井村,那时村庄尚存。秋后再来,整个村宅已处在了拆除之中,村里还有不舍离去的人们和待拆的房屋。一位老人见我东拍西照,给我搭讪说,那棵老皂角树你拍了没有啊?我说拍咧,怕有年代咧吧?老人家说500多年咧!言谈语气中流露出对老树的眷顾之情,对村子饱含着故土难离难舍之意。我领会老人家的心境,可却不知老树的命运将是什么?不知村东头的藩王墓(第十位到第十三位秦王的四座)及其石雕如何保护?
可以说,城市发展进程中,在逐渐拆除市区里的老村子,谓之为“城中村改造”。人们可以理解接受,毕竟这些村子基本上无地耕种,早已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村落。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又新增添了新的城中村,甚至还没有成为城中村就已经被规划,随之整村拆除,或处于拆除之列了。现今,传统意义的城郊乡村实际已在快速消亡之中,或者说已经不复存在了。细想其速度之快,形容天翻地覆的变化绝不为过。只是心中隐隐的感觉少了些什么,似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一个个自然村落的消失,嘎然而止了一个个村落的历史。一个个消失村落的所处之地,新起了幢幢高楼。城市拓展如同摊大的面饼,延展开来,使很多新建不久的村舍随之烟消云灭。
去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中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而只能持续25-30年。据资料显示,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美国的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现在政府号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高建筑质量,将目前30年的建筑平均寿命延长至100年。我国如此短寿的建筑,将每年产生数以亿计的建筑垃圾,每万平方米拆除的旧建筑,将产生7000~12000吨建筑垃圾,相应的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及环境影响。那么,城市规模的扩大势必也缩短了房屋的寿命,加剧了建筑垃圾的产生。
寄希望,城市能以在科学规划中发展,在其能以承受的范围力度中发展,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古迹、古树等保护等同看待。
↓新旧更迭之间
p4
p5
↓老树旁的废墟
p6
↓拆除
p7
p8
↓“拆”,这些年常见。
p9
↓村中的活动场地
p10
↓新建的富力城
p11
↓拆除中
p12
p13
↓城市摊展,四面袭来
p14
p15
p16
p17
↓高望堆村
p18
↓村庄周围荒芜的土地
p19
p20
↓人去屋空
p21
p22
↓昨日黄花
p23
↓大干快上
p24
↓短命的建筑
p25
p26
↓取而代之
p27
p28
↓新来旧去
p29
↓扑面而来
p30
p31
↓拾荒者——一种危险境地的“索取”。
p32
p33
p34
p35
↓半边楼
p36
↓危楼
p37
↓透视
38
↓村里可爱的孩童,他们的出生地正在发生巨变
p39
↓新建的富力城紧邻三府井村
p40
p41
↓来得猛烈
p42
p43
↓延展
p44
↓循序推进
p45
↓脚下亦待开发
p46
↓延伸
p47
p48
↓城市向秦岭延展
p49
↓崛起
p50
相关博文链接:
补记:《冯骥才:中国每天消失近百个村落 速度令人咂舌》(来源:中国闻网2012年10月21日)
中新网天津10月20日电(罗嵬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20日在天津表示,中国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冯骥才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数字说,过去十年,中国总共消失了90万个自然村,“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则无人知晓。
“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冯骥才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因此,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据冯骥才介绍,由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发起的传统村落调查和保护行动已经启动。目前已收到约12000条来自基层的反馈信息,下一步专家委员会将根据这些信息,评定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标准和发展规划。
根据《关于开展传统村落调查的通知》界定,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