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北京高中语文高考二模科普实用阅读汇编(教师版)

(2013-03-11 20:17:36)
标签:

东城家教

高考辅导

高考语文

海淀家教

高考二模

教育

  海淀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秉性与修养。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命史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字误印为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命史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完整的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取材于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都在创作一部自己的生命史,一个人能否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艺术品,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秉性与修养。

  B.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苏格拉底临刑前的一句叮咛,都被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是人格的体现。

  C.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的个性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情趣也会因之而不同。

  D.“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它因生命干枯,蹈袭成规旧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令人感到嫌恶。

 15.作者说,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这种生命史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史?(5分) 16.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完美的生活应该具有上品文章的哪些美点?请简要概括,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

 

    参考答案:

14.(3分)B

15.(5分)这种生命史是完美的生命史(1分),生命史中无论大小的言行举止(1分),都体现出高尚、独特的人格修养(2分),并与完整的人格协调一致(都不能和完整的人格相冲突)(1分)。(意思对即可)

16. (10)  第一问:(3分)美点:有完整高尚的人格(完美的人格),有独特的情趣或个性(至性深情),自然(或真实,或本色) (每点1分,共3)

  第二问: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恰当(2分),分析具体合理(2分),语言顺畅,表达清晰(2分)。

 

  西城

历史巨流浩荡前行,推动并激发着多少人物登场、事件演化;同时又淘尽了多少风流人物,冲淡了多少悠悠往事。然而,元典[]却没有在时代的迁衍中暗淡、消弭,反而历时愈久而愈益光耀夺目,正所谓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元典的不朽,主要并非因为元典讲述了一些具体知识,反映了一些具体历史事迹,而是由于元典所包藏的基本精神能够观照久远的岁月。元典将相关民族的精神类型用系统的、富于特征的符号确定下来。印度吠陀文献和佛典的超验性及神秘主义,希伯来《圣经》的殉教热忱、普世主义和直进史观,希腊先哲论著的理性思辩和求真倾向,中华元典的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和求善倾向,是各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生活、社会组织构成的文化生态中养育出来的璀璨奇葩;同时,千百年间,人们依托这些基本精神,不断加以重新铸造、发挥,从而对本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势造成深远而又常新的影响,这是元典超越性的关键所在。 

这种超越性乃是由元典的基本特质所导致——元典的思考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人们所始终关心的。同时,元典在回答这些始终激动着、困扰着人类的普遍性问题时,所提供的是一种哲理式的原型,而并非实证性的结论;是一种开放性的框架,而并非封闭式的教条。这使元典不致因内容和形式的时代局限沦为明日黄花,而以一种灵感的源泉,一再发挥启迪功能。《周易》、《佛经》、《圣经》、《形而上学》等东西方文化元典都具有上述特性。

元典被一代又一代后人奉作崇高而又取之不尽的精神文本,与元典的内涵和外延拥有广阔的不确定域大有干系。这种带有丰富暗示性的不确定域使元典在历史进程中可以不断被人们作出新的诠释,以适应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的特殊需要。元典的诠释是一个以今判古、推陈出新的过程,因而各代人自有各代人的解说,各类人自有各类人的释义,元典的诠释史也就无限丰富多彩了。这一事实告诉人们:元典研究不仅应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课目,也应是近代文化乃至当代文化的研究课题。

[]元典,指那些具有深刻而广阔的原创性,又在某一文明民族的历史上长期发挥精神支柱作用的书籍。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历史上事件的更迭、人物的来去与元典的愈益夺目作对比,突出了元典的超越与不朽。

B.元典中所包藏的基本精神,就是相关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势。

C.各个时代、各个地域的人们总会询问一些相同的问题,元典总是能给予确切和有针对性的解答。

D.元典时代久远,经众人诠释,在传承中被不断丰富,元典研究已经成为当代的文化研究课题。

15. 请根据全文,简要说明元典能超越时代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4.3分)B项:基本精神会对相关民族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审美情趣、思维定势等产生影响,不能说基本精神就等同于价值取向等。C项:元典的回答是哲理性的、开放的,给予的不是确定性答案。D项:文中说元典已经成为当代的文化研究课题已经成为缺少依据;原文说元典的诠释史也就无限丰富多彩了,题干表述为元典……被不断丰富,不合文意。)

15. 元典对民族精神类型(或基本精神)系统的符号化记录。千百年间,人们会依托元典所反映的基本精神,并对其不断做出重铸与发挥。元典思考的是指向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普遍性问题。元典的答案是一种哲理式的原型,是一种开放性的框架。元典的内涵与外延具有不确定性,可以不断做出适应时代发展的诠释。[评分标准:本题5分。加线要点,每点1分。]

 

  朝阳

  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他这样一个称呼。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井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以城市来划定一种文学形式是不稳定的,因此是不科学的。

  凡是根基深的文学艺术,它就可以为当时当地的人民所喜爱,它就可以走到各个地方去,为那里的人民所接受,它就可以传之永久,而不必冠之以乡土文学的称谓。

                                        (取材于孙犁《关于乡土文学》,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将许钦文用绍兴方言创作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其实是一种委婉的批评。

    B乡土文学并不存在,能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没有一部是乡土文学

    C.只要文学艺术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就不会受外来影响,所以无需担忧。

    D.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演变成长篇小说《水浒传》后,就难以再称为市民文学了。

    15.为什么说文学形态不能长久不变?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分)

 

 

 

 

密码不密东城

  每天早晨登录网络的时候,你会感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好像都消失了。你先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来启动智能电话或电脑,然后用另一个密码打开电子邮箱。社交网站自然也需要密码。登录书店又要一个密码,用信用卡付账则需要另一个密码。有些人一个密码用遍天下,问题是,一旦某个站点被黑客入侵,那些坏蛋们就可以拿这个密码破坏你其他的账号。

  据调查,有1%的用户使用“123456”作为账户密码,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网速的加快,黑客每分钟可破译数千个密码。要想拥有一个难以破解的强密码,安全专家建议使用含有10个字符以上的密码,其中应当包含大小写字母、数字还有符号。如果这样做的话,你应该可以安枕无忧地睡好觉了——这或许可持续19.24年。这正是黑客尝试10个字符的各种排列组合所需的时间。但是这么复杂的密码,连你自己都可能想不起来了。

  计算机科学家察觉到,密码系统已遭破坏,他们正在寻找替代方案。取代密码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生物识别,一种可以识别独特体征(指纹、声音等)的系统。如果把生物识别系统放到手机里让用户控制的话,将来在公共电脑上浏览网页、访问社交网站、查询银行账户、在网站上买东西,就无需输入任何密码和信用卡信息。你起身离开时,甚至无需退出。一些网络犯罪分子即使坐在你用过的那台电脑前,也无法破解你的密码、访问你的账户,因为你的手机已经不在桌上了。

  现在,美国商务部正在开发一套新的网络安全系统,专家们说这套系统会最终消灭密码迷宫,而且有望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这套系统中,你自己就是你的密码。这个密码效率要高得多,对它你也能掌控得更好。实施了这套名为网络空间可信任身份国家战略的新规则后,因担心安全或隐私问题而无法进行的活动,或许就可以转移至网上完成。不过在这些技术成熟之前,加拿大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保罗·奥斯凯特对密码持怀疑态度。他相信任何密码系统都将遭到破解,由于担心遭到黑客的攻击,他甚至不开设任何网上银行账户。

(取材于《世界博览》2011年第15期,有删改)

14.根据原文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物识别系统并不是唯一可以取代密码系统的有效方式。

B.将来人们可能只凭着自己的声音就能够安全地登录系统。

C.密码系统被新规则取代后,将开启电子商务系统的新时代。

D.新的网络安全系统实施后,保罗教授将开设网上银行账户。

15.作者为什么说密码不密?请根据文意,分条说明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4.3分)D

15.5分)【答案要点】不同账户使用多个密码不方便。多个账户使用同一密码不安全。  过于简单的密码容易被破解。 难以破解的强密码不容易记忆。 (一点1分,答对4点得满分)

 

 

  丰台

  记忆的确是神奇的东西,人们要么忘了不该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抛开的回忆却无论如何也摆脱不掉。

  主动忘却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有助于大脑的记忆存储系统更新信息。不过,我们在生活中发现,有些跟情绪有关的记忆,我们越想忘掉越忘不掉。这种情绪记忆使人能牢牢地记住自己所体验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富有情感色彩并曾激起自己情感的事物。所以人们要刻意忘却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从精神上和那些与事件相关的信息完全隔离开来。然而,记忆中的情感因素往往会破坏这一过程。因为人们的情绪记忆在形成时,与自身生活的许多部分都发生了关联,因此要隔离它们很难。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情绪记忆永远不能被主动忘记呢?科学家认为,只要遗忘的动机足够强烈,人们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还发现,每个人的情绪记忆能力有所不同。面对过去的烦恼,有的人很快就忘记了并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却难以自拔。科学家认为,这和是否带有ADRA2B基因变异体有关。带有ADRA2B基因突变体的人比没有这种基因的人更容易记起那些或激动人心或让人痛苦的时刻。科学实验研究小组给参加实验的每个人每隔4秒钟呈现一幅照片。这些照片画面可以分为以下3种:没有任何意义的(如一个正在打电话的秘书)、积极的(如祖父正在和孙子玩耍)和消极的(如有人受伤的车祸场景)。结果是带有基因突变的人,可以记起80%积极或消极的照片,而没有这种基因的人则只能回想起40%。科学家认为,这项研究或许会对焦虑症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因为引起焦虑症的重要原因就是情绪记忆。 

  最近美国加利福尼亚的科学家声称,他们在大脑中发现了一种叫作PKM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与令人烦恼事件的回忆有一定的联系,通过抑制PKM活性可以清除创伤记忆,从而让人们忘记痛苦记忆。对于战争老兵、暴力犯罪受害者等人来说,这一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从道德角度出发,一些持怀疑态度的人们指出,记忆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组成,科学家的修改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有些学者认为,人类需要有恐惧心理,如果人类没有一点恐惧感,将来就有可能会出现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如果这种失忆药物被用心险恶的人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灾难。恐惧和高兴都是处于高度兴奋的、高度唤醒的一种精神状态,而且都与大脑前扣带皮层有关,因此,不排除人类在失去恐惧感的同时,也不懂得高兴为何物了。 

1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虽然主动遗忘情绪记忆无法做到,但是目前已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去修改和删除它。 

B. 带有ADRA2B基因变异体的人更容易记起那些或积极或消极或没有任何意义的照片内容。

C.科学家通过抑制大脑中的PKM蛋白质活性,可以让战争老兵和暴力犯罪受害者忘记痛苦。

D.修改记忆虽然可帮助人们忘却想忘却的事情,但却会触及道德伦理并带来其他严重后果。

15.综观全文,分条概述遗忘和改变人类情绪记忆的方法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危害。(5分)

 

   

 

    参考答案:

14(3C

15.方法:有强烈的遗忘动机   改变ADRA2B基因变异体   抑制PKM蛋白质活性

危害:如被用心险恶的人利用会带来社会灾难  可能失去高兴的精神状态

【共5分。五个要点,每点1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