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2012-12-26 07:53:06)
标签:
分类汇编语文二模语文辅导高考辅导教育 |
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轻歌曼舞
B.雍荣典雅
C.毋庸赘言
D.大厅广众
2.
A.关于银行业“高利润”和“乱收费”的讨论还在继续,民众对银行业服务收费问题的关注已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
B.
C.台北故宫博物院落成50年以来,其文物安全管理水平鹤立鸡群,它的管理经验非常值得北京故宫博物院学习借鉴。
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奶粉、食用油、快餐、洗发水等物品的价格相继涨价,专家表示,这与国家宏观调控的方向背道而驰,对未来经济会产生不良影响。
B.桃花汛期,黄河壶口水流量达到了最高峰,湍急的水流形成了约百米宽的瀑布,昔日小桥下干枯的河道流水奔腾,景象壮观。
C.作为国饮的茶叶,早已畅销海内外,然而在资本市场日益繁荣的今天,几万个茶企不抵一个英国立顿,谁能否认这不是国人的悲哀?
D.不同的航空公司对乘客免费托运行李的额度有不同要求,有些航空公司规定,经济舱旅客每人可以免费托运两件重23公斤的行李。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达,有错误的一项是(
A.
B.“古诗十九首”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艺术风格天然浑成,《涉江采芙蓉》《孔雀东南飞》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
C.
D.
5.下列依次在画线处填入的语句,语意和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艺作品是作者思维活动的成果,是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写在纸上的语言是作者和读者
A.
B.
C.
D.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辛巳之秋,牙斯①寇边,既饮马于大江,欲断流而投鞭。自江以北,号百万以震扰;自江以南,无一人而寂然。牙斯抵掌而笑曰:“吾固知南风之不竞,今其幕有乌②而信焉。”指天而言:“吾其利涉大川乎!”方将杖三尺以麾犬羊,下一令以令腥膻,掠木绵估客之艓,登长年三老之船;并进半济,其气已无江堧③矣。南望采石之矶,屹峙七宝之山;一帜特立,于彼山巅。牙斯大喜曰:“此降幡也。”贼众呼“万岁”而贺曰:“我得天乎?”言未既,蒙冲两艘,夹山之东西,突出于中流矣。其始也,自行自流,乍纵乍收,下载大屋,上横城楼;缟于雪山,轻于云球;翕忽往来,顷刻万周;有双罍④之舞波,无一人之操舟。贼众指而笑曰:“此南人之喜幻,不木不竹,其诳我以楮⑤先生之俦乎?不然,神为之楫,鬼与之游乎?”笑未既,海鳅万艘,相继突出而争雄矣,其迅如风,其飞如龙。俄有流星,如万石钟⑥;陨自苍穹,坠于波中;复跃而起,直上半空;震为迅雷之辚隐,散为重雾之冥蒙;人物咫尺而不相辨,贼众大骇而莫知其所从。于是海鳅交驰,搅南蹂东;江水皆沸,天色改容;冲飙为之扬沙,秋日为之退红。贼之舟楫,皆躏藉于海鳅之腹底;吾之戈艇矢石,乱发如雨而横纵;马不必射,人不必攻;隐显出没,争入于阳侯之珠宫。牙斯匹马而宵遁,未几自毙于瓜步之棘丛。
予尝行部而过其地,闻之渔叟与樵童;欲求牙斯败绩之处,杳杳不见其遗踪。但见倚天之绝壁,下临月外之千峰。草露为霜,荻花脱茸。纷棹讴之悲壮,杂之以新鬼旧鬼之哀恫。因观蒙冲、海鳅于山趾之河汭,再拜劳苦其战功;惜其未封以下濑之壮侯,册以浮波之武公。抑闻之曰:在德不在险,善始必善终。吾国其勿恃此险,而以仁政为甲兵,以人材为河山,以民心为垣墉也乎!
【注】①牙斯:指金主完颜亮。②幕有乌:帐幕之上有栖息的乌鸦,古人认为是兵败之兆。③堧:ruǎn空地。④罍:léi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固知南风之不竞
B.方将杖三尺以麾犬羊
C.皆躏藉于海鳅之腹底
D.牙斯匹马而宵遁
7.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既饮马于大江,欲断流而投鞭
B.今其幕有乌而信焉
C.吾其利涉大川乎
D.无一人之操舟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并进半济,其气已无江堧矣
(金国的船只)齐头并进,横渡长江,行程过半,那气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B.不木不竹,其诳我以楮先生之俦乎
(两艘蒙冲)不是木船不是竹船,难道用纸做的来欺骗我们吗?
C.震为迅雷之辚隐,散为重雾之冥蒙
(流星)炸裂开,声音好像震天的霹雳,喷散开,浓烟仿佛浓重的雾气。
D.惜其未封以下濑之壮侯,册以浮波之武公
可惜那时没有封(海鳅、蒙冲)为“下濑壮侯”,而封它们为“浮波武公”了!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采石矶战斗之初,金国进犯之敌来势汹汹,全军上下,皆骄傲轻狂,不可一世。
B.宋军在战斗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发挥特殊船只和武器的优势,赢得胜利。
C.作者凭吊采石矶战场,将无力报国的悲哀之情寄寓在萧条冷落的深秋景象中。
D.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要长治久安,不应该倚仗天险,而是要靠仁政、人才与民心。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5分)
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取材于沈括《梦溪笔谈》)
11.在横线处写出诗句原句(任选其中4道题)。(8分)
①登高而招,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③
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⑤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
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请结合“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像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秉性与修养。懂得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完美的生命史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一字一句之中都可以见出全篇精神的贯注。比如陶渊明的《饮酒》诗本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人把“见”字误印为“望”字,原文的自然与物相遇相得的神情便完全丧失。这种艺术的完整性在生活中叫做“人格”。凡是完美的生命史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与,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完整的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修辞立其诚”是文章的要诀,一首诗或是一篇美文一定是至性深情的流露,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情趣本来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景物变动不居,情趣亦自生生不息。我有我的个性,物也有物的个性,这种个性又随时地变迁而生长发展。每人在某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每种景物在某一时会所引起的情趣,都有它的特殊性,断不容与另一人在另一时候所见到的景物,和另一景物在另一时候所引起的情趣完全相同。毫厘之差,微妙所在。在这种生生不息的情趣中我们可以见出生命的造化。把这种生命流露于语言文字,就是好文章;把它流露于言行风采,就是美满的生命史。
文章忌俗滥,生命也忌俗滥。俗滥就是自己没有本色而蹈袭别人的成规旧矩。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也是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的情趣,便现出怎样的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取材于朱光潜《谈美书简》,有改动)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每个人都在创作一部自己的生命史,一个人能否让自己的人生成为艺术品,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秉性与修养。
B.陶渊明《饮酒》诗的一字之差、苏格拉底临刑前的一句叮咛,都被用来说明进退取与、声音笑貌是人格的体现。
C.情趣是物我交感共鸣的结果,“物”“我”的个性会随着时间、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情趣也会因之而不同。
D.“丑”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它因生命干枯,蹈袭成规旧矩而失去自己的本色,令人感到嫌恶。
15.作者说,“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做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这种生命史”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命史”?(5分)
16.在朱光潜先生看来,“完美的生活”应该具有“上品文章”的哪些“美点”?请简要概括,并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老人和鹰
老人住进城里后很不习惯,坐不是站不是,每天都不自在。一天,老人拿了锄头,去楼下开荒种菜。锄头是老人从乡下带来的,他才在小区的一块空地上挖了几锄,就被儿子看见了,儿子说:“您在干什么?”
老人说:“这块地荒着,我想种些菜。”
儿子说:“您以为这是乡下呀?”
老人说:“那我回乡下去。”
儿子说:“咱们乡下已被拆迁了,那儿现在是工业园区,您还回得去?”
老人何尝不知道这些,一想到乡下被开发了,他就神思恍惚。老人说:“城里什么都不好,不像咱们乡下,能种菜,养猪养鸡,乡下空气也好,咱们乡下有各种各样的鸟,天上还飞着鹰。”的确,老人经常在乡下看见天上飞着鹰。老人总坐在门口,抬着头看,看鹰在天上盘旋。看久了,老人的心便跟着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到城里后,老人也经常抬头,但很多时候,连一只麻雀也看不到。
老人叹息了。
过后,老人更不自在了,每天都怏怏不乐的。这样,老人就出问题了,病了,住院了。等老人从医院出来,似乎更老了,走路都不稳。儿子很急,每天开导着老人,老人就是开心不了。
这天,儿子带老人去河边。快到河边时,老人忽然看到天上有鹰。
“你看到鹰么,在天上飞。”老人兴奋地跟儿子说。
儿子说:“看到了。”
老人说:“没想到城里也有鹰,它是从咱们乡下飞来的吧?”
“是吧。”
那时已是傍晚了,老人一直在那儿看着,直到天黑。
老人住的离河不远,为了看鹰,第二天他自己去了河边。“鹰!”还没到河边,老人就看鹰了,一只,两只,好几只呢!那些鹰一会儿在天上盘旋,一会儿往下俯冲。老人不走了,一直抬头看着。
一个孩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爷爷,你在看什么呢?”
“看鹰在天上飞。”
“那不是鹰,那是风筝。”
“胡说,风筝我还看不出来呀,那就是鹰。”
“我没胡说,那就是风筝,不信,到河边去看。”
到了河边,老人果然看见几个人在放风筝。他们也是老人,很矫健,在河边跑来跑去。
老人走到他们中间,“我以为是真的鹰在天上飞哩。”[来源:学§科§网]
“好多人都这么说。”
“你们怎么能把风筝放得这么好?”
“你也能。”
“我也能?”
“真的能,只要天天放,就能让你的鹰也飞在天上。”
老人这天真买了风筝,也是那种像鹰的风筝。
那几个老人,教他放,但他总是不会。老人有些灰心了,几个老人安慰他:“慢慢来,我们以前也是这样的。”
老人点点头。
这以后,老人天天到河边去放风筝,开始走得很慢,慢慢地就快起来了。后来,也能跑起来了。老人的风筝或者说老人想放飞的鹰,在天上盘旋着,往下俯冲着。老人开心极了。
一天,
“你的鹰引来了真的鹰了。”老人们跟他说。
“是真的鹰啊!”
“是真的!”
“肯定是我们乡下的鹰飞来了!”
老人说着,笑了。笑着时,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了,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小说中老人与儿子之间的对话,不仅巧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也表现出儿子对父亲的体贴,更表达了老人渴望回归乡村生活的心愿。
B.小说中描写的其他老人不可或缺,这些老人不仅是对“老人”形象的映衬,而且丰富了小说内容,老人们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C.小说结尾含蓄隽永、令人回味,“老人一颗心也跟了鹰去,也在天上盘旋,自由自在”,表现出老人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D.小说刻画人物以语言描写为主,人物对话要言不烦,常是寥寥数语便将人物表现得形神毕肖,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小说选取独特新颖的视角,表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一个普通“老人”的生活状态,寄寓了作者对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人文关怀。
18.“鹰”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19.小说中的“老人”是现实生活中一类人的代表,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6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品牌”是商业用语,品牌的内涵是指它所包含的个性、价值和文化,个人、集体、国家等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
对“品牌”你有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2.5
第一部分
1.
2.
3.
4.B“孔雀东南飞”
5.B
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6.A竞:此处应解为“强劲”。
7.
8.D.
9.
第二部分(共12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10.(5分)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患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
翻译:(宋朝时)陕西有一次山洪爆发,有一块巨石落下山涧当中,涧水四处流溢,造成灾害。但巨石太大,有如一幢房舍,人力根本无法搬动,州县深感困扰。当时的县令雷简夫命人在巨石的下方挖洞,洞的大小和巨石一般,再顺着水势将巨石堆入洞中,水患也就平息了。
11.(8分)答案: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12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生活状态,三是作者心境①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②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
13.(10分)(第一问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望形共说清闲话。”
“百般景物堪图画”,更进一步说,这首词分明就是一幅鲜活的山居秋景图。它清丽,它绚烂,它典雅,它恬静。
词的上阙,起拍写秋季进入云山,看到的各种景物都清秀爽丽,堪称是绝美的图画。《孔雀东南飞》上有:“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此词所写之景,大抵亦如此。这就可以说得上是人在图画中了。
接下来“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是工整的对仗,“丹枫”对“黄花”,“万叶”对“千点”,“碧云边”对“幽岩下”。读时朗朗上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如赏名花,如品佳酿。天边片片如丹的枫叶,点点的菊花在幽岩下悄悄开放。色彩是这样的绚烂,但也不失山间景物的清淡、洒脱。细腻的描摹,勾画出美仑美奂的秋色来。
词的下阙承前而来,又转入新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迷人景致中又加入了人的情感,人的活动。
一“喜”一“怜”生动贴切地道出了诗人的情感所在——对“佳辰”、“清夜”的喜爱。“一轮明月林梢挂”更是一语天然、朴素精炼。试想月上林梢又色皎如玉,则必然素影婆娑,为夜色增辉。这样信手拈来,不饰雕琢,却将清夜美景写得清纯细丽,让人享受到无穷逸致。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然而山居的乐趣,还不仅仅在于欣赏瑰丽的景色。“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在诗人看来,与朋友饮酒、闲谈,才是无上的享受,才是山居更大的乐趣。
“松醪”是一种用松膏酿成的酒,“常与”点明了兴趣所在,乐此不疲。“忘形”便是隐士悠然自得、不拘形迹的写照。《庄子》说:“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这里表现的境界,就是词的主旨。忘却无聊的追名逐利,没有个人得失的烦恼,只有退隐山林的愉悦,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恬淡闲适的格调。
掩卷遥想:丹枫、碧云、黄花、幽岩,这是多么有韵味的一片秋色;秀美的山景,幽雅的月色,醇香的松醪,闲适的山居情调,又是多么叫人心驰神往呀!在一派喧嚣的尘世氛围中,我们什么时候会再见到久违了的自然,什么时候能返回自然母亲的怀抱?
四、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14.(3分)B
15.(5分)要点:①生活中即使是(每)一个生活小节(1分)都体现着有特色独立(1分)高尚的人格(2分),并与整个的人格相协调。(1分)
②即便是生活的每一个小节(1分)都体现着高尚(2分)、独立(有特色)的人格(1分),整个人生完美无暇(1分)。
16.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
17.B.(老人们共同表现了小说的主题)C(老人老当益壮“不坠青云之志”)。
18.(6分)①老人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被迫改变自己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普通人的代表。②老人曾有着轻松、惬意、自由的乡村生活,
19.(5分)要点:①鹰是小说情节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或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鹰象征老人在乡村自由惬意的生活或老人习惯的生活状态或所熟悉、习惯、适应的生活环境)(2分);③鹰是老人的精神寄托(是老人所渴望、追求的精神境界)(2分)。④鹰影响着老人身心的变化,老人的生活与心理状态。
①鹰是老人情感变化发展的线索(1分);②鹰是老人精神世界的写照、折射;或风筝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形象的表现出老人原有的和所眷恋追求的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鹰象征老人在乡村自由惬意的生活或老人习惯的生活状态或所熟悉、习惯、适应的生活环境)(2分)
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0.作文(60分)
译文:
辛巳年的秋天,牙斯(金主完颜亮)侵犯边境,已经攻到了长江北岸,想凭着强大的兵力渡江南进。长江以北,贼军号称百万,威震惊扰;长江以南,无人应战,一派寂然。牙斯击掌狂笑,说:“我本来就知道南风会不强劲,今天看到他们的军营帐篷上的乌鸦就确信如此了。”(于是牙斯)指着天空说:“我们一定要抓住这有利时机渡过长江!”马上就发布命令,驱使他的金兵们,抢掠了来往经商人和当地长老的船只,齐头并进,横渡长江,船行过半,那气势似乎已铺天盖地,无人可挡了。很快,向南面就可以望到(南京上游的咽喉之地)牛渚矶了,与七宝之山形成对峙。山顶上,有一只旗子高高竖起。牙斯看到之后非常高兴,说:“看,那就是向我们投降的旗帜!”贼兵们都高呼“万岁”,而且互相庆贺说:“我们得到上天的帮助了!”话音未落,忽然有两艘蒙冲快艇从东西两侧的山中向江中冲来,开始的时候,这两只船自行漂流,忽进忽退,忽快忽慢,船的下层载着大屋,船上横着城楼,比雪山还要洁白,比云朵还要轻快,忽而往忽而来,一会儿又转了很多圈,就像是两只酒杯在大江的波涛中舞动,就好像无人操纵一样。众贼兵指着这两只船讥笑说:“这是南方人喜欢幻想,(这东西)不是木船也不是竹船,莫不是用纸之类的东西来欺骗我们吗?否则,是神给他们驾船,鬼跟他们在一起吗?”他们的笑声未停,就发现有上万艘的海鳅船,一个接一个地相继冲出,争先恐后,迅疾如风,飞腾似龙。一
我曾经巡视考核地方政绩经过此处,从打鱼的老人和砍柴的小孩那儿得知这场战争的情况;我想寻找牙斯战败的处所,可是已经渺然不见痕迹了。只见这里绝壁高耸,倚天直立,下临千山万峰,高出月外,霜露凝结于衰草,荻花脱落了白茸。此时仿佛传来船桨激荡的悲壮之声,掺杂着葬身江中新鬼和旧鬼的哀嚎。于是我好像看到了蒙冲舟、海鳅舰在采石矶河湾处、山脚下大展雄风的景象,对它们的劳苦战功充满崇拜和敬意;可惜啊,那时没有册封它们为“下濑壮侯”或者“浮波武公”!我还听说:治理国家在于统治者的品德,而不在于是否占据天险,有良好的开始,也一定有良好的结尾。我们的国家一定不要单凭长江这个天堑,而应该把仁政当作自己的武器,把人才当作国家的靠山,把民心作为国家的城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