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07-08北京各区县中考语文一模记叙文阅读试题(学生版)02

(2012-12-24 15:38:49)
标签:

初中语文

家教辅导

教育

西城家教

小升初

分类: 阅读研究

七、春深(07-08宣武第一次检测)

林斤澜

① 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松软)”,杏花“旧(颜色变了)”,都才看见 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 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②我问就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的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

③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活儿。

④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活儿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⑤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

⑥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⑦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

⑧ “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⑨ 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濛濛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 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

⑩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⑾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濛濛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

⑿这是长了。

⒀在“文革”那艰难的岁月里,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刚踏进门槛,就有个木刻面孔在我耳边,小声,又毫不含糊地告诫:“批判接受,批判接受……”

⒁我扫一眼墙上展品,大多是风景油画。“批判接受,批判接受……”

⒂ 我没有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慢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 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⒃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⒄当然,挂在我眼前的是外国人画的外国风景。 

⒅这是深了。 

(选自《林斤澜散文》)

14.文章开头写北京的“春短”有什么作用?(2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的含义。(1分)

 

 

16.第③—⑧段写出了江南春天怎样的特点?(1分)

 

 

17.文章有两处将北方与南方的春天进行对比,请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做简洁的表述。(3分)

 

 

18.结合作者对江南春天景色的描写,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对那幅外国风景油画产生了兴趣。(不超过140个字)(4分)


八、垂钓(07—08昌平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

      余秋雨

① 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 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 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 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②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③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 已有半桶小鱼。 

④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 钓大鱼。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 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⑤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⑥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⑦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 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狗吠声越来越 响,夜晚开始了。 

 ⑧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⑨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⑩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固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 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在这个意义 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⑾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5.阅读②---⑦段,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⑴我们发现两个垂钓的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两位老人互相嘲讽,互不服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⑸段写道:“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请根据上下文,写出瘦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18.阅读文章,说说文中的两个老人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以及作者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5分)(不超过150字)

 

 

九、一生只做一件事(08朝阳综合练习一)

池莉

①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 从前,我外婆家屋后有一座大园子,园子里头长满花木蔬菜和中草药,芙蓉花、鸡冠花、桃树、垂柳、小白菜、香葱、车前草、鸡血藤等混长在一个园子,引得蜂来 燕往蝶飞蚓爬,使儿时的我玩得十分着迷。当然,这种私家的园子后来很快就没有了,支援了国家建设。园子变成了一座丝织厂,工厂的围墙抵在我家屋后,整日整 夜哐当哐当地响。我不喜欢这声音,我从来就不喜欢工厂。从此,我一直心怀渴望,非常非常想养花种草。渴望与日俱增,可多年来就偏是没有机会,既没有自己的 住房也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十几年熬过去,去年分得一套公寓,奔到阳台上一看,发现竟然留了养花槽。这一高兴,头脑轰地发了热,不知不觉拿业余爱好当了正 经事做。一连好些日,提只篮子和小桶,四处挖湖泥。在大大忙了一阵之后,花种上了,草也养上了,菜籽也撒上了。然后,抱着肩来来回回欣赏,倒真有一种了却 了某个夙愿的感觉。以后每逢出差或笔会,凡遇上奇花异草,都挺执著地弄点回来栽进盆里。家里厨房三天两头做鱼、肉,也常记得将洗鱼洗肉的水倒入花槽。 

③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④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⑤ 实际上,《花经》这本厚书我翻来覆去看的只是前面一小节:序言。序言里简洁地记叙了本书作者之父黄岳渊先生的一段经历。黄岳渊先生在宣统元年的时候本是一 名朝廷命官,斯时年将三十。有一日黄先生想:古人曰三十而立,我该如何立人呢?他想,做官要应付人家,做商呢又要坑害人家,得做一件得天趣的事才好,才算 立了为人的根本,于是,黄先生毅然辞官隐退。他做什么呢?他购买田地十余亩(时田价每亩约二十金),渐扩充至百亩。黄先生从此聚精会神,抱瓮执锄,废寝忘 食,盘桓灌溉,甘为花木之保姆。果然,黄家花园欣欣向荣,蒸蒸日上,花异草奇,声名远扬。每逢花时,社会名流裙屐联翩,吟诗作赋。更有文人墨客指点花木, 课晴话雨。众人深得启示:既混浊之世,百无一可,惟花木差可引为知己。 

⑥黄先生养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养出了人间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鸥、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⑦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 少年狂妄,自以为聪明。把表面的一些由头借来,实际标榜自己为至情至性之人。这也做做,那也试试,好听人评价个多才多艺。近年来国家大兴经济,文人纷纷 “下海”,我也曾与人发议论说作家的智商是足够经商的。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政客们终身搞政治,商人们终身搞流通,情种终身 搞爱情(比如贾宝玉),黄岳渊先生终身搞花草。一生的时间并不多,一生的精力也不多,要搞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去一生,搞好了一件事,那也就够可以了。 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5.根据第②~④段内容,请你用短语概括“我”种花养草的历程。(2分)

挖泥撒种                        不再养花                          

16.《花经》本是一部介绍养花的书,为什么作者读了《花经》的序言后反而不再养花了?(2分)

                                                                              

                                                                              

17.“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请你说说“精神文明”在本文中都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18.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80字——120字)(4分)



 

 

十、屋梁上的柳条箱(07—08崇文第二学期统练一)

①小雁翎从懂事起,就记着家里的屋梁上吊着那只旧柳条箱。

② 小雁翎不止一次问,那箱里装的是什么呀?奶奶说,别人的东西,哪儿知道。雁翎说,一个破箱子放在哪儿不好,吊在那儿多难看。奶奶说,不是怕耗子嗑嘛。雁翎 问,箱子是谁的呀?奶奶说,是你的一位知青叔叔的,走时说会回来取。雁翎问,叔叔?我怎么从来没见过这叔叔?奶奶想了想,笑了,说按辈份,你应该叫他爷 爷,他住在咱家时,你爸爸就喊他叔叔。唉,这一走就30多年了,那时你爸才十一二。雁翎再问,那知青是什么呀?奶奶说,就是城里念书的学生。

③ 好奇的小雁翎还问过爸爸。爸爸说,那个叔叔姓徐,高高的个儿,戴着眼镜,一有空就看书,看过了还写,说是记日记,我估摸柳条箱里装的就是他的书和日记。徐 叔叔常带我去屯东的河里玩,夏天游泳摸螃蟹,冬天滑雪溜冰车。有一年冬天,你奶奶病了,烧得那个邪乎,徐叔叔连夜带我去乡里卫生院买药,回来时就遇到了 狼。那次要不是身边还带着咱家的大黄狗,可就坏事啦。雁翎又问,那他为啥把东西扔在咱家就不要啦?爸爸的脸色暗下来,说,那年徐叔叔得到大学通知时,大学 已开学好几天,再不去报名就给除名了。也不知公社里的哪位马大哈把那么重要的一封信给弄到靠墙的桌缝里去了,害得徐叔叔连回趟家的工夫都没有,就把不想带 到学校去的东西都划拉进柳条箱,只说日后回来取。至于他为啥一直没来,我也说不清楚了。雁翎追问,那他现在在哪儿呀?爸爸摇头说,他刚走的那两年,还有 信,后来信就稀了,断了。

④ 但雁翎知道,爷爷奶奶可是把那旧柳条箱太当回事了,几乎当成了眼珠子。有年夏天,连降大雨,为防泥石流,乡里要求傍山而居的村民立即转移。那天,爷爷奶奶 拉着她都顶雨跑出了屯子,转身又跑回家,扛了那破箱子追上来。有人开爷爷的玩笑,说是啥金银细软呀,值得你这样不顾命?爷爷说,要是自个儿的东西,别说金 银细软,就是传国玉玺我也扔了它,可这是别人寄放在咱家的,管它是啥,也丢不得的。

⑤ 两年前的一天夜里,爷爷奶奶看家里的那台黑白电视。奶奶突然指着屏幕说,那新当选的县长是不是在咱家住过的小徐子?爷爷凝睛再看,说错不了,也姓徐,也戴 眼镜,只是比过去胖了,老了。真没想,这兄弟出息成个大县长,这回他可该来家取东西啦!小雁翎也高兴地喊,呀,咱家住过大县长,看谁还敢小瞧咱!爷爷照着 她屁股就给了一下子,黑着脸说,这话可不许去外面说,丢人! 

⑥ 但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徐县长却一直没来取他的柳条箱。雁翎不止一次想,也许是爷爷奶奶老眼昏花认错人吧,但自从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徐 县长,爷爷奶奶一到夜里那个时间,也不管小雁翎是看动画片还是看《还珠格格》,都把电视频道调到县里的新闻上去,不错眼球盯着看,一边看还一边嘀咕,看那 个做派,还有年轻时的影子呢。从电视里,小雁翎知道徐县长爬山越岭到山区考察,号召山里人多养绒山羊;小雁翎还看到徐县长亲自带人到山里打井,说山里人喝 了深井里的水不得粗脖子病。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徐县长带人规划通往山里的公路,主持人说,那条路就从她家的屯后经过,还要铺成黑色路面。爷爷高兴地说, 这回小徐可要到家来看看了。奶奶立时就催快把吊在梁上的柳条箱取下来,说把落在上面的灰尘擦干净。(A)可柳条箱擦了一次又一次,徐县长仍是没有来。

⑦徐县长以身殉职的消息也是从电视上知道的。天降暴雨,山里的一处水库决了口,徐县长带人去救灾,连人带车滚进了洪水里。爷爷奶奶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不住地说,这种事怎么就偏让好人遭上呢? 

⑧(B)几天后,县里的干部来到家,说徐县长出发救灾前曾写下嘱托。遗嘱上有一条说,他当年插队时曾住黑石沟赵吉年家并存有一些物品,如遇到不测,请代他将那些物品就地焚毁,并代向赵家兄嫂及小侄致以永远的怀念与敬意。

⑨烈焰腾腾,浓烟腾腾,就在家里的院当心。那一刻,看着爷爷奶奶哀伤的样子,小雁翎的双眼也模糊了,她只是不解,这么些年,爷爷的徐老弟——爸爸的徐大叔——自己的徐爷爷为什么一直没来家取他的柳条箱呢?     (有删改)

15.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每空1分)

⑴小雁翎对柳条箱好奇;                         

                                    

⑶小雁翎见爷爷拼命护箱;                

                                   

⑸小雁翎一家盼望主人取箱;                    

 ⑹                                   。

16. 选文处处写小雁翎一家对柳条箱的珍视,实际上也在写“徐县长”这个人。请从文中划线处任选其一进行简要分析,说说他的为人。(3分)

   答:我选择        处。                        

                                        

                                        

17.简要分析文章第⑨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答:                                                                       

                                                                             

                                                                             

18.文章以小雁翎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塑造了一系列感人形象,触及了“诚信”这个话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就“诚信”谈谈你的理解。(字数80-120字,4分)

 

 



十一、阅读《不朽的失眠》(07-08丰台毕业)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地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钟声响了,这奇怪的深夜的寒山寺钟声。一般寺庙,都是暮鼓晨钟,寒山寺庙敲“夜半钟”,用以惊世。钟声贴着水面传来,在别人,那声音只是睡梦中模糊的衬 底音乐。在他,却一记一记都撞击在心坎上,正中要害。钟声那么美丽,但钟声自已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既然失眠,他推枕而起,摸黑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 后,就把其余二十八个字“照抄”下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中进士,据说此后再无佳作流世。)

14.(4分)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

按“落榜→      →      →      →      ”的过程展开故事情节。

15.(4分)京城至姑苏沿途风光无限,而本文第四段只用了四个字“船行似风”。为什么?试从结构和人物两方面回答。

①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人物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作者认为张继的失眠是“不朽的失眠“,其理由是什么? 

答:                               

17.本文内容能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请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认识。(3分)

认识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根雕眼镜(07—08东城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贺 

①我从邮局取回一个邮包。那是我的一个搞雕塑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成的眼镜,非常精美。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事?

②那是20年 前,我在一个小城市的中学任教。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高一时他的成绩在班上遥遥领先,可到了高二下学期,他的成绩却下降不少。这让我觉得很奇怪,因为 这个孩子虽然来自农村,却自尊自强,学习非常努力,从不肯落在别人后面。我试着找他谈了几次话,想问出原因,可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不肯说什么。

③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④我思虑了几天。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⑤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哎,我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在这儿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结果现在都不合适了。你戴上试试,让老师看看好不好看!”说着,我把眼镜递给了他,又回过身继续在书架上找东西。

⑥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辅导书。

⑦ “不错啊,很像个大学者哦!感觉怎么样?”

⑧ 我觉得……挺清楚的。

⑨“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我心中一阵暗喜。

⑩“老师,我……

“怎么?嫌我的眼镜不好啊?”我假装有些生气地说,“都没怎么戴过,你看,还挺新的呢。”

没,没有。”他红了一下脸,不再作声了。

后来,他的成绩又如同以前一样优秀了。他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如今已是著名的雕塑家……

时隔多年,我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这件事情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直到收到这个邮包。在邮包里有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20年前,您送我的那副眼镜让我能够看清黑板,而夹在您教学辅导书里的记有我近视度数的纸条,则让我看清了您的良苦用心。您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更安抚了我稚嫩自卑的心灵。这副根雕眼镜是我酝酿多年的作品,现在敬献给您。它不是一副眼镜,而是我感恩的心……”

15.为了不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我”思虑了几天,“巧妙地”送给“他”一副眼镜。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将下面空白处的情节补充完整。(2分)

    (1)我有意碰掉眼镜          

(2)我                

    (3)我劝他接受眼镜      

(4)他                

16.在文中找出与第段画线内容相呼应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7.第⑧、⑩、段写了“他”的三句话,分别说说这三句话写出“他”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1)                         

    (2)                                                       

    (3)                                                  

18.文章结尾处写道,“(它)不是一副眼镜,而是我感恩的心……”这句话饱含着深情,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恩的心”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5分)


十三、浪子回头(美)(08海淀一模)

  在距城不远处,我独自一人开了一个自助洗衣店。仲夏闷热的一天,充满洗衣粉气味且又湿热的机房里,惟一能听到的,就是洗衣机里“哗哗”的搅水声。我站在尚有一丝凉意的门口,无聊地看着过往的车辆。

  突然,六七辆摩托车沿着公路疾驶而来,停在了旁边的加油站前。骑车的是一帮很凶的家伙,声音又尖又高,嘴里还不干不净地乱骂着什么。

  我心头曾掠过一丝忧虑:除了加油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外,别的就谁也看不到了。我怀疑,这些骑车的是否尊敬我这个头发灰白、颇上了点年纪的人,是否会有意调皮捣蛋。

  然而,这些人好像只需要加油而已。那名工作人员加油时,他们在自动售货机前的糖果柜台边狂吃滥饮。

  其中有一个比别的都年轻——看上去不到十七岁,趾高气扬,穿着邋遢,嗓门特高,也最粗鲁。他虚张声势地挺起胸,好像要证明他是粗鲁中之最粗鲁者。

  我不懂,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跟一个粗暴的摩托帮鬼混在一起干什么。刺激?冒险?

   就在那时,他瞥了我一眼,便安静下来,好像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无礼。他把身子靠在加油站的墙上.看看四周那几幢公共建筑和组成我们这个小城的那些整 洁的房子,目光渐渐移向金碧的原野.原野恰似层层波浪.一直荡到碧绿的山坡边缘。摩托加满油后,各自骑上,便匆匆离去。

  其余的都走了,只有那个年轻人还停在那儿。他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洗衣店门口,他似乎跟那些人有点不和。

  那些已走的人中有一个拐了回来,冲他喊道:“哥们,出事了吗?”

  他摇了摇头,却没有抬头看一下:“先生,我会追上的。”

  可是,他一点儿没动,直到那帮人从视线内消失,直到摩托的呼啸声听不见。

  然后,那男孩的肩膀垂了下去,像是困倦极了。灰尘、油腻、汗水弄脏了他的衬衫和牛仔裤,刚刚长出的胡须在下巴和微斜的脸颊旁隐约可见。他转过身,我们的目光相通了那么一下,一丝表情便从他的脸上掠过——怀疑,渴望,还是痛苦?

  他的嘴唇抽搐了一下,像是要笑,然而却抿成了坚定的一条线。他把手伸进摩托车座边的一个包里,拿出一包衣服,就朝洗衣店走来。我朝一边站了站,让他过去。他把那包衣服扔进一台空洗衣机里,又在槽儿那丢入一枚硬币。

  来到外边,他对摩托车又是冲洗又是擦,直到发亮为止;进来后,他又把湿衣服换进烘干机里。

衣服干后,他拿出来就进了加油站的男用休息室。

  十分钟后他出来了——身穿刚刚洗过的衣服,面容整洁,连鬓胡子不见了,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

他朝我这边抿嘴一笑,跳上摩托车,便“突突突”地上了路。

  没有跟着那些人,而是朝着自己来的方向驶去了。

  20.题目所讲的“浪子”是指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来看,下面的理解最接近原意的是:()。

  A.穿着邋遢,不修边幅的年轻人 B.粗鲁无礼的年轻人 C.游荡而不务正业的年轻人 D.违反法律的年轻人 

  21.促使那个“浪子”(看上去不到十七岁的小伙子)“回头”的原因可能有多个,从文章来看,画线的句子正好反映了其中的一个原因。请指出画线的句子主要是写了什么?它又是怎样有助于那个“浪子”“回头”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好像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无礼”(见第六自然段)中的“好像”一词的作用?

 

23.哪些行为表明那个“浪子”已“回头”?请概括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4 下面的几段话,意思和选文相通的是:(       

  A. 人生是一条滔滔长河,每个人驾着自己的小船在航行着。有时候,这条小船也会悄悄地偏离主航道,想寻觅些异样的风景和事物。人生的河流依然向前,浪花迸溅的 声音总归是美妙的和谐声音,它呼唤偏离了方向的小船。终于,小船听到了声音,开始留恋浩荡无垠、瑰丽非凡的大河了,它调转了方向,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航 道。 

  B.真、善、美永远是人类心中永恒的追求。有的时候,它们近在咫尺,伸手就可触摸得到;有的时候,它们远在天涯,任你千呼万唤也不肯驻足。

  C.怀旧,回首往事,造就了智慧和城府,人说人,好说——姜是老的辣。为什么辣?经的事多啊,经的事多,回头的机会也就多,所以就辣了。

D.热爱生活,爱你所看到的每一朵花,爱你所相识的每一个朋友。生活会因为热爱而美丽,花儿会因为你的爱而更加娇艳,朋友会因为你的爱而给你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