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北京各区县中考语文一模记叙文阅读试题(学生版)02
(2012-12-24 15:38:49)
标签:
初中语文家教辅导教育西城家教小升初 |
分类: 阅读研究 |
七、春深(07-08宣武第一次检测)
林斤澜
①
②我问就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的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
③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活儿。
④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活儿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⑤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
⑥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
⑦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
⑧
⑨
⑩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⑾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濛濛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
⑿这是长了。
⒀在“文革”那艰难的岁月里,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刚踏进门槛,就有个木刻面孔在我耳边,小声,又毫不含糊地告诫:“批判接受,批判接受……”
⒁我扫一眼墙上展品,大多是风景油画。“批判接受,批判接受……”
⒂
⒃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⒄当然,挂在我眼前的是外国人画的外国风景。
⒅这是深了。
(选自《林斤澜散文》)
14.文章开头写北京的“春短”有什么作用?(2分)
15.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划线句子的含义。(1分)
16.第③—⑧段写出了江南春天怎样的特点?(1分)
17.文章有两处将北方与南方的春天进行对比,请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做简洁的表述。(3分)
18.结合作者对江南春天景色的描写,具体说说作者为什么对那幅外国风景油画产生了兴趣。(不超过140个字)(4分)
八、垂钓(07—08昌平第二学期第一次统练)
①
②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④
⑤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⑥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⑧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
⑨我说:“说得好。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⑾两位老人身体都很好,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还坐在海边,像两座恒久的雕塑,组成我们心中的海参崴。
15.阅读②---⑦段,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⑴我们发现两个垂钓的老人。
⑶两位老人互相嘲讽,互不服输。
16.简要分析第①段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选文第⑸段写道:“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请根据上下文,写出瘦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18.阅读文章,说说文中的两个老人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以及作者的感受带给你的启示。(5分)(不超过150字)
九、一生只做一件事(08朝阳综合练习一)
池莉
①在很长一个人生阶段里,我只长年岁不长心眼,想来真是痴长。
②
③可是到了秋季,结果并不理想。葡萄才结了几颗,花儿没开几朵,从庐山植物园特意带回的碗莲之类也都死了。怎么回事呢?
④为此,我特意找了《花经》来读。读着读着,心中渐亮。合上《花经》,扔下花铲,淡然一笑:我不再养花了。
⑤
⑥黄先生养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养出了人间知己。据说当时的文坛名人周瘦鸥、郑逸梅等人皆为黄先生的花木挚友。
⑦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恐怕这才叫养花种草!这才叫做了人生一件事!
⑧一件事要做好,岂能凭你心中有一点喜欢?有一点迷恋?三天浇点水,五天上点肥?
⑨
⑩总之,我是不敢再说文人经商之类的话了。也不敢再狂热地养花弄草。就连剪裁时装、研究烹调之类的兴趣也淡了下来,兴致所至,偶尔为之,拿得起,放得下,决不长期牵肠挂肚。
⑪应该是不受诱惑的年纪了。傻一点儿,笨一点儿,懒一点儿,冷一点儿,就做一件事——写作——我这一生。
15.根据第②~④段内容,请你用短语概括“我”种花养草的历程。(2分)
挖泥撒种
16.《花经》本是一部介绍养花的书,为什么作者读了《花经》的序言后反而不再养花了?(2分)
17.“黄先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请你说说“精神文明”在本文中都包含了哪些内容。(3分)
18.
十、屋梁上的柳条箱(07—08崇文第二学期统练一)
①小雁翎从懂事起,就记着家里的屋梁上吊着那只旧柳条箱。
②
③
④
⑤
⑥
⑦徐县长以身殉职的消息也是从电视上知道的。天降暴雨,山里的一处水库决了口,徐县长带人去救灾,连人带车滚进了洪水里。爷爷奶奶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不住地说,这种事怎么就偏让好人遭上呢?
⑧(B)几天后,县里的干部来到家,说徐县长出发救灾前曾写下嘱托。遗嘱上有一条说,他当年插队时曾住黑石沟赵吉年家并存有一些物品,如遇到不测,请代他将那些物品就地焚毁,并代向赵家兄嫂及小侄致以永远的怀念与敬意。
⑨烈焰腾腾,浓烟腾腾,就在家里的院当心。那一刻,看着爷爷奶奶哀伤的样子,小雁翎的双眼也模糊了,她只是不解,这么些年,爷爷的徐老弟——爸爸的徐大叔——自己的徐爷爷为什么一直没来家取他的柳条箱呢?
15.请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用简练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3分,每空1分)
⑴小雁翎对柳条箱好奇;
⑶小雁翎见爷爷拼命护箱;
⑷
⑸小雁翎一家盼望主人取箱;
⑹
16.
17.简要分析文章第⑨中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答:
18.文章以小雁翎的所见所感为线索塑造了一系列感人形象,触及了“诚信”这个话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就“诚信”谈谈你的理解。(字数80-120字,4分)
十一、阅读《不朽的失眠》(07-08丰台毕业)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的名字。啊!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划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件事,令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剌股,琼林宴上,却并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在岸上举着冷冷的爝焰,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夜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这样的夜晚,残酷地坐着,亲自听自已的心正被什么东西啮食而一分一分消失的声音。并且眼睁睁地看自已的生命如劲风中的残灯,所有的力气都花在抗拒,油快尽了,微火每一刹那都可能熄灭。然而,可恨的是,终其一生,它都不曾华美灿烂过啊!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惟有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地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起先,是睡眠排拒的他。(也罢,这半生,不是处处都遭排拒吗?)而后,是他在赌气,好,无眠就无眠,长夜独醒,就干脆彻底来为自己验伤,有何不可?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嗄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黯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零落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贴缀他惨淡少年的容颜。
江上渔火二三,他们在干什么?在捕鱼吧?或者,虾?他们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吗?世路艰辛啊!即使潇洒的捕鱼的,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吧?然而,能辛苦工作。只有我张继,是天不管地不收的一个,是既没有权利去工作,也没福气去睡眠的一个。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就是张继挤不进去的那纸金榜)曾经出现过的状元是谁?哈!谁管他是谁?真正被记得的名字是“落第者张继”。有人会记得那一届状元披红游街的盛景吗?不!我们只记得秋夜的客船上那个失意的人,以及他那场不朽的失眠。
(张继:字懿孙,襄州人,生卒年不详。天宝十二载中进士,据说此后再无佳作流世。)
14.(4分)本文以第三人称叙事,故事定位在张继落榜之后,以时间为序,
按“落榜→
15.(4分)京城至姑苏沿途风光无限,而本文第四段只用了四个字“船行似风”。为什么?试从结构和人物两方面回答。
①从结构上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人物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作者认为张继的失眠是“不朽的失眠“,其理由是什么?
答:
17.本文内容能引发我们多方面的思考,请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认识。(3分)
认识一: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认识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根雕眼镜(07—08东城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贺
①我从邮局取回一个邮包。那是我的一个搞雕塑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成的眼镜,非常精美。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事?
②那是20年
③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很要好的同学,才知道他最近一段时间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他曾去医院检查了一下视力,居然两眼都近视到400度了。
④我思虑了几天。他家中比较贫困,显然他是不忍心向父母开口要钱配眼镜。我拿钱给他配一副眼镜并不难,但让这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接受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对别人的同情怜悯一向特别敏感,稍有不慎,便会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
⑤一周后的一个星期天,我约他到我寝室来,说要给他补习一下古文。我认真地为他讲了一会儿,便起身假装到书架上找资料,顺便碰掉了那副早已准备好的眼镜,然后漫不经心地说:“哎,我这东西太多了,乱七八糟的,好多以前的东西还堆在这儿呢。”看到他正抬头望着我,我便说:“哦,你看,这是我前几年配的眼镜,一直没戴,结果现在都不合适了。你戴上试试,让老师看看好不好看!”说着,我把眼镜递给了他,又回过身继续在书架上找东西。
⑥再回头,他已经戴上眼镜,正在翻看我的教学辅导书。
⑦
⑧
⑨“那太好了,你正好戴着它吧,连眼镜盒也拿去吧,省得放在这儿占地方。”我心中一阵暗喜。
⑩“老师,我……”
“怎么?嫌我的眼镜不好啊?”我假装有些生气地说,“都没怎么戴过,你看,还挺新的呢。”
“没,没有。”他红了一下脸,不再作声了。
后来,他的成绩又如同以前一样优秀了。他顺利地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如今已是著名的雕塑家……
时隔多年,我教过的学生一批又一批,这件事情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直到收到这个邮包。在邮包里有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20年前,您送我的那副眼镜让我能够看清黑板,而夹在您教学辅导书里的记有我近视度数的纸条,则让我看清了您的良苦用心。您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更安抚了我稚嫩自卑的心灵。这副根雕眼镜是我酝酿多年的作品,现在敬献给您。它不是一副眼镜,而是我感恩的心……”
15.为了不使“他”的心灵受到伤害,“我”思虑了几天,“巧妙地”送给“他”一副眼镜。请根据第⑤—段内容,将下面空白处的情节补充完整。(2分)
(2)我
(4)他
16.在文中找出与第段画线内容相呼应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7.第⑧、⑩、段写了“他”的三句话,分别说说这三句话写出“他”当时怎样的心理。(3分)
(1)
18.文章结尾处写道,“(它)不是一副眼镜,而是我感恩的心……”这句话饱含着深情,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感恩的心”带给你的启示。(不超过150字)(5分)
十三、浪子回头(美)(08海淀一模)
在距城不远处,我独自一人开了一个自助洗衣店。仲夏闷热的一天,充满洗衣粉气味且又湿热的机房里,惟一能听到的,就是洗衣机里“哗哗”的搅水声。我站在尚有一丝凉意的门口,无聊地看着过往的车辆。
突然,六七辆摩托车沿着公路疾驶而来,停在了旁边的加油站前。骑车的是一帮很凶的家伙,声音又尖又高,嘴里还不干不净地乱骂着什么。
我心头曾掠过一丝忧虑:除了加油站的一名工作人员外,别的就谁也看不到了。我怀疑,这些骑车的是否尊敬我这个头发灰白、颇上了点年纪的人,是否会有意调皮捣蛋。
然而,这些人好像只需要加油而已。那名工作人员加油时,他们在自动售货机前的糖果柜台边狂吃滥饮。
其中有一个比别的都年轻——看上去不到十七岁,趾高气扬,穿着邋遢,嗓门特高,也最粗鲁。他虚张声势地挺起胸,好像要证明他是粗鲁中之最粗鲁者。
我不懂,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跟一个粗暴的摩托帮鬼混在一起干什么。刺激?冒险?
其余的都走了,只有那个年轻人还停在那儿。他骑着摩托车来到了洗衣店门口,他似乎跟那些人有点不和。
那些已走的人中有一个拐了回来,冲他喊道:“哥们,出事了吗?”
他摇了摇头,却没有抬头看一下:“先生,我会追上的。”
可是,他一点儿没动,直到那帮人从视线内消失,直到摩托的呼啸声听不见。
然后,那男孩的肩膀垂了下去,像是困倦极了。灰尘、油腻、汗水弄脏了他的衬衫和牛仔裤,刚刚长出的胡须在下巴和微斜的脸颊旁隐约可见。他转过身,我们的目光相通了那么一下,一丝表情便从他的脸上掠过——怀疑,渴望,还是痛苦?
他的嘴唇抽搐了一下,像是要笑,然而却抿成了坚定的一条线。他把手伸进摩托车座边的一个包里,拿出一包衣服,就朝洗衣店走来。我朝一边站了站,让他过去。他把那包衣服扔进一台空洗衣机里,又在槽儿那丢入一枚硬币。
来到外边,他对摩托车又是冲洗又是擦,直到发亮为止;进来后,他又把湿衣服换进烘干机里。
衣服干后,他拿出来就进了加油站的男用休息室。
十分钟后他出来了——身穿刚刚洗过的衣服,面容整洁,连鬓胡子不见了,头发也梳得整整齐齐。
他朝我这边抿嘴一笑,跳上摩托车,便“突突突”地上了路。
没有跟着那些人,而是朝着自己来的方向驶去了。
20.题目所讲的“浪子”是指什么样的人?结合课文来看,下面的理解最接近原意的是:()。
A.穿着邋遢,不修边幅的年轻人
21.促使那个“浪子”(看上去不到十七岁的小伙子)“回头”的原因可能有多个,从文章来看,画线的句子正好反映了其中的一个原因。请指出画线的句子主要是写了什么?它又是怎样有助于那个“浪子”“回头”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好像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粗鲁无礼”(见第六自然段)中的“好像”一词的作用?
23.哪些行为表明那个“浪子”已“回头”?请概括指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A.
B.真、善、美永远是人类心中永恒的追求。有的时候,它们近在咫尺,伸手就可触摸得到;有的时候,它们远在天涯,任你千呼万唤也不肯驻足。
C.怀旧,回首往事,造就了智慧和城府,人说人,好说——姜是老的辣。为什么辣?经的事多啊,经的事多,回头的机会也就多,所以就辣了。
D.热爱生活,爱你所看到的每一朵花,爱你所相识的每一个朋友。生活会因为热爱而美丽,花儿会因为你的爱而更加娇艳,朋友会因为你的爱而给你更多的帮助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