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高中语文高考模拟科普实用阅读汇编(教师版)
(2012-12-07 14:02:31)
标签:
一线教师北京高考高考辅导高考语文教育 |
分类: 阅读研究 |
阅读(03海淀模拟)
①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古人云:“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据天文学家称,即使是满月——十五的月亮,其亮度也只相当于阳光的五十万分之一。
②
③所以,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明察秋毫”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④
⑤为满足人类这一固有的审美心理,作家为文则必须含蓄,状物抒情也必须蕴藉,即所谓“意贵透彻,语忌直率”。诚然,朦胧不是晦涩,不是让谁也看不懂,更不是一团漆黑。一言以蔽之:朦胧使美感纯化,使美感丰厚,使美感不衰。
1对文中概念“临界点美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它产生于刚刚触到迫切欲赏的美物而又没有完全得到的那一瞬间
B.“临界点美感”所构成的心理基础是对美的事物的一种满足
C.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临界点美感”是最强烈的美的感受
D.使人保持在兴趣盎然的“临界点美感”上,是朦胧的美学功能之一
2、对“人的欲望(或称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发动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把行为比作发动器,是说行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
B.用发动器代指人的行为,来探究行为发生的原因
C.将欲望比成发动器,表明人的欲望永远不能满足
D.把欲望比作发动器,是说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
3、下列能作为“朦胧使美感纯化”这个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朦胧导致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即“浮想联翩”
B.朦胧可以使一些事物得以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
C.朦胧不仅可以使美感丰厚,并且还能使之长久不衰
D.明察秋毫(不朦胧)则很难获得持久的美感享受
4、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引用“马上看壮士,月下观美人”,是要说明不清晰而产生出朦胧的美感。
B.第四段作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了朦胧能使人产生出强烈而持久的美感的原因。
C.最后一段通过朦胧与晦涩的比较,使人们对朦胧美有全面的认识,避免了片面性。
D.从全文看,作者认为朦胧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只有朦胧才能使美感经久不衰。
参考答案:
1、B。答题分析:词语理解题。这道题的答题区域在第四段,要将对概念解释的选项放在该概念的位置上看上下文能否保持一致。A选项是说临界点美感的来源,文中有阐述。B选项前文说赏美心理永远不能完全满足,而只能是一种希望。C上文有提示。D下文有阐述。要注意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比较选项与原文的同异,要抓住本质。
2、D。答题分析:句子理解题。要使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注意人的行为是由欲望支配的与人的行为的发动器的关系。
3、B。答题分析:信息筛选题。要使选项与题干构成因果关系。注意藏拙遮丑而趋于尽美与纯化的关系。
4、D。答题分析:要点概括题。D项以偏概全,朦胧能产生美感,但并不是只有,文章开头就说了,在一定条件下,朦胧比清晰更富美感。注意,找出选项所关涉的内容,进行概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