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月球起源(第六稿)1

(2020-12-22 09:17:25)
标签:

杂谈

分类: 月球起源

 月  球  起  (第六稿)

(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月海,表面平坦,陨石坑稀少,并且没有大陨石坑。

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大陨石不袭击月海?

只要把月海读懂,谜团就解开了,月球起源也同时解开。


   对于月球,我们的第一问是:在月球上有没有火山?

面对月球,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月球的正面,月球正面的阴影部分我们称为月海,经科学家的探索,月海是由火山熔岩组成的。地球上也有火山熔岩,由于地球的火山熔岩是由地球内部的熔浆通过火山喷发形成。人们按习惯思维想当然地认为:月球的火山熔岩也应该是由月球内部的熔浆通过火山喷发形成。这一思维完全忽视了一个事实,在月球上根本就没有火山。

月球起源(第六稿)1

(图1.1  月球图)

观察月球,月球上如果有火山,那么火山一定与熔岩相依。由于在月海中有大量的熔岩,那么在月海中或者月海边必定有火山,并且是大型的火山,但是在这些区域内,没有发现喷发过岩浆的火山痕迹,也就是说在月球上找不到曾经流出过岩浆的锥形火山口。在月球上没有风没有水,火山痕迹不可能被风化,因此月球上的火山比地球上的火山更容易保存。火山口是由熔岩堆积而成的,应该比月海高。由熔岩组成的月海大量存在没有被损毁,那么比这些月海高的火山口也应该存在,不会被完全损毁。特别是对于大的月海,在月海中或者在月海边应该存在一个为这些月海提供大量熔浆的大型火山,这些大型的火山曾经流出过大量的火山熔浆,不可能一点痕迹都找不到。

月海没有火山的一个典型案例:在月球正面的右边,有一个孤独的海被命名为危海,这个海四周都是高地,海水低于高地,边缘是完美的圆形。这是一个典型的海,并与周边其他海不连通,如果有火山,此火山只能在这海域中或海边,可是在海中或海边找不到火山。

除了火山是锥形的之外,对于地球上的火山熔岩来说,由于地面不是平坦的,地形不是规则的,因此火山熔岩在地球上留下的遗迹,边界是不规则的图形,火山边界不会是完美的圆形。由此推想可知,天然生成的月球表面也应该是不规则的地形,因此熔岩在月球表面流淌后,在火山周边应该出现不规则的图形,而在月球上有许多月海是完美的圆形。仔细观察这些圆形的边缘,边缘中的‘海水’没有越过边缘外的高地,不像火山喷发的熔岩堆积形成。他们也不同于月球背面的大型陨石坑,周边没有翻起的岩石圈,而是直接切入月海。他们既不是火山的锥形,也不同于陨石坑的浅碟形,如果要类比应该与瓶盖相似,就称他为‘瓶盖形’。这不是火山喷发的遗迹,这种遗迹有点像重物击穿冰封河面的情景。

我就用冬天人们砸开冰封河道的情景来解说此景。

到了冬天,北方的人们会在冰封的河面上砸开一个洞,进行捕鱼。冰面被砸开后,河水会涌向洞口,但不会漫上冰面。如果我们用一个重球,举得足够高,当重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把冰面砸开时,你会发现洞口是一个完美的圆形,并且洞口的边缘不会出现厚厚的冰圈层,而是直接切入河中的瓶盖形,河水不会漫过冰面,这与月海边缘完全相似。典型的月海有危海、虹湾等,他们的边缘与陨石坑的边缘完全不同。

由此,可推测与冰封的河道相似,当时月球上的岩浆也是在液态的岩浆层上面结了一层固态的岩浆薄壳,类似于河道上的冰。此时出现了大陨石的撞击,大陨石击碎了薄壳,与薄壳一起沉入海底,在薄壳下的岩浆借势涌出,这就形成了月海。

 

现在我对火山、陨石坑以及月海做一个比较性的描述,用以厘清他们之间的区别。为了描述清晰,我们用图来展示(图1.2

 月球起源(第六稿)1

(图1.2   示意图)

我们先划一条地平线,

火山口:火山的岩浆从地平线下,向上喷发,在地平线上的物质是增加的,因此火山口是一个高于地平线的突起的‘锥形’。

陨石坑:陨石打在地面上,在地面上就出现一个低于地面的坑,而周边就会出现一个高于地面的环形山,坑内的物质减少了,坑边的物质增加了,增加的物质是陨石加上坑内的物质。因此陨石坑是一个中心低,四周高的‘浅碟形’

月海:陨石打在已经结壳的岩浆层上,但下面的岩浆还是可流动的,硬壳被打碎并连同陨石一起沉入海底,涌出的岩浆把这一切淹没,因此出现一个有圆形边缘的海,海水不会漫过月海的边缘。这就形成了‘瓶盖形’。

 

    既然在月球上没有火山,那么就有第二问:月海中的熔岩来自那里?

    熔岩的熔化需要热量,如果这些热量来自月球内部,那么在月球内部一定存在足够多的放射性物质,但月球的内核只占月球的2%到4%。据探测月球上没有铁质核心,这说明月球内部不存在足够量的重元素物质,而放射性元素都是重元素。也就是说在月球内部不可能存在一个含有足够量的放射性物质的内核,供给熔化月球岩石的热量。

有人说:月球当初就是一团炽热的岩浆不需要放射性物质来加热,然后冷却固化为岩石星体。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可能。

如果,月球以这种方式诞生,那么月球的两面应该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月海也应该出现在月球的背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炽热的岩浆是一种流体状态的物质形态,流体在引力的作用下会聚集成团,并且各种元素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不可能出现各种物质分层分布的状态。也就是在月球内部,不可能出现夹层。然而,据‘阿波罗’探月发现在月球内部有夹层或称为‘中空’,这说明月球表层的岩浆与月球内部的物质是分离的。这种分离状态不可能是由炽热岩浆团自然冷却而形成。

(我们先把月球的‘中空’放一放,我会在第3节中阐述月球‘中空’的形成。)

 

月球上的岩浆不是来自于月球的一个证据。

有报道说在广西发现蛇绿宝石花岗岩,这是一种地球上找到的在高温高压下熔聚岩中形成的岩石,其密度接近于月岩的标本,摘录如下:

    在中国广西桂平的郊区,发现了一种同月球岩石在密度上十分接近的深黑色和暗绿色的蛇绿花岗岩。这种蛇绿花岗岩完全不同于一般只有每立方厘米 2.82.9 克的略高于地球表面岩石质量的岩浆侵入体花岗岩,它不但具有接近于月岩标本每立方厘米 3.23.4 克的高密度,而且在高温高压的熔聚岩中形成有兰宝石的晶体颗粒和半透明的玛瑙纹。

地球上这种高密度岩石同月球正面月海中所采集的高密度岩石一样,它们都不是由天体表面宇宙粒子尘埃在常温常压下沉积而形成的天体表壳岩石。广西发现的蛇绿宝石花岗岩,它本来是生成于地下熔岩层(即地球熔岩湖海)底部的上地幔熔聚结晶岩,距离地球表面约在 300400 公里以下。由于广西中部实际存在的巨大地幔柱的作用,通过熔岩层而被抬升暴露出地球表面的。

 

月球正面月海中的高密度岩石与广西的蛇绿宝石花岗岩相似,而广西的蛇绿宝石花岗岩是在高温高压的熔聚岩中形成,那么月球正面月海中的高密度岩石也应该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由于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因此在月球上获得相同的压力,其上的岩层厚度应该是地球的六倍,因此,在地球表面300400公里以下之处所承受到的压力,相当于月球表面下18002400公里之处所承受的压力。这一厚度已经超过了月心。这说明在月海中的熔岩不可能由月球内部形成。

 

我们还可以从月海的熔岩与大量陨石出现的先后顺序上入手,从另一角度论证熔岩不是来自月球内部。

如果月海是由熔岩从月球内部涌出形成,那么首先应该认定此时在月球表面已经拥有一层岩石硬壳,否则此课题无意义。因为没有硬壳的月球,还处于熔岩状态,其表面都是熔岩,那就没有涌出之说。另外陨石打在完全由熔岩组成的月球上,也不会留下陨石坑。

为此,我们先设定月球内部有熔岩,并且熔岩外包裹一层硬壳,接下去分两种情况讨论。

一、如果熔岩涌出在前,大量陨石撞击在后。

熔岩涌出月壳后,就会在月壳上冷却固化,随后遭到大量陨石撞击,此时的月球表面有一层固化的熔岩层,陨石撞击后就会留下陨石坑,由于陨石的撞击是四向一致的,那么留在月海中与高地上的陨石坑密度应该是一致的。如果熔岩涌出后还没有固化就遭到陨石撞击,那么熔岩流出后就会在月球表面流淌,形成薄薄的熔岩层,陨石在撞击月球时,会被熔岩下的月壳挡住,最后还是会留下陨石坑。因此最终在月海中还是会出现大量的陨石坑,其密度应该如同月球高地上的中小陨石坑的情景。这就是说:在月海下面不能有硬壳支撑,否则在陨石来袭时,月海中就会堆满陨石坑,如同高地。

这一例说明:先有熔岩涌出,后有陨石撞击不成立。

二、如果大量陨石撞击在前,随后再有熔岩涌出覆盖陨石坑。

先有大量的陨石撞击月球,在月球上应该出现大量的陨石坑,布满整个月球。依据陨石撞击各向一致的原则,此刻月球两面的月貌应该一致。现在我们借用月球背面表示当时布满陨石坑的月面,想象一下熔岩涌出的情景。水往低处流,熔岩一定流入陨石坑内的低洼处,留出山顶,因此在月海中应该出现类似珊瑚岛的情景,即在月海中应该出现应陨石坑而形成的环形岛。然而,这样的海中岛,在月海中一个都没有。如果熔岩足够多淹没了山顶,那么就应该出现月海高过高地的情景,至少应该齐平,然而,在月球上所有的月海都低于高地。

这一例足以说明,月海中的熔岩不可能在大量陨石撞击之后涌现,也就是说:先有陨石撞击,后有熔岩涌出不成立。

两例合在一起,可以得出:初始的月球如果有外壳,无论先有陨石,还是先有涌出的熔岩,都不成立。

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最初的月海下面,原先没有岩石硬壳。同时也说明,由月球内部涌出熔岩形成月海不成立。因为熔岩要从月球内部涌出,必定先有月球硬壳。

 

顺便说一下,通过上例推定:在月海下面没有岩石层的支撑。对于这一事实,天文界学者因不能理解而无法接受,因为按他们学识认为:在天体的自然演化过程中,对于固态的星球不可能出现没有岩石壳层支撑的岩浆层。他们不能接受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事实,或者说是在他们的知识库中找不到先例的事实。对于他们来说凡是教课书中找不到的那就是错的。然而,我的《月球起源》在教课书中是找不到的,因为我作的《月球起源》是根据月球上现有的客观事实为基础,经过逻辑推理得出,而不是通过现有的教课书中的理论导出。因此,在那些天文界的权威、专家眼里,本《月球起源》不仅是错的,而且还是‘瞎说’。

我的《月球起源》到底是不是‘瞎说’,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读者阅后自行定夺。

科学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先认定客观事实是正确的,当理论与事实不一致时,首先应该怀疑理论是否存在不足。

我们在认可事实的前提下,换一种思路,抛开教课书中的述说,采用教课书中从未涉及过的理念,重新解读月海:月海不是通过自然演化产生,而是出于一次意外事件,这一意外事件也是导致月球产生的起因。

可以说月海的成因是解开月球起源的钥匙。

结合月球背面,可以断定月球背面就是一个岩石外壳,这就让学者们更加困惑,初始的月球到底有没有岩石外壳?如何把两个完全对立的结论统一在一个月球上?

只要把月海读懂,月球起源也就解开了,这些谜团也同时解开。我将在下述章节中给予展开。

 

综合本节中的各个案例,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月海中的熔岩不是来自于月球内部。第二,月海下面没有岩石硬壳的支撑。

 

月球表面的熔岩既然不是来自于月球自身,那么就只能从其他含有熔岩的星体上搬运过来。液态熔岩要披挂在月球外层形成月球外壳,只有一种可能,即天体必须穿越含有液态熔岩的星体。

又根据对月海熔岩化学元素组成的分析:地球与月同源。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月球上的熔岩来自于地球。

 

月球要得到这些熔岩只有一种可能,天体穿越地球。


谢谢小编放行。    为了通过‘敏感词汇’的审察,我把文章拆分成数个段落,用以找到‘敏感词汇’的部位,为此给予读者带来不便,为了弥补这些不便,我做了一个目录,放在第一篇的下面。     我在每篇短文下做了个下一篇文章的连接,并把第一篇的连接也一同放上。也就是把目录也同时放上。用以方便查看。

 

如有疑问或好的建议请通过邮箱发给我。谢谢!

邮箱:    czy_bk@sina.com

          目录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一

 对于月球,我们的第一问是:在月球上有没有火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9t.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二

  什么样的天体能穿越地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9v.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三

  在月球上有许多观察到的现象,其实就是天体穿越地球的必然结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9w.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四

4   天体穿越地球在地球上留下的痕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9x.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五.1

5   月球的月貌,提供了许多月球成因以及太阳系内其他星体形成的信息

5.1  推测月球上大规模的陨石撞击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3.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五.2

5.2  短时间内大量的陨石是哪里来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4.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五3

5.3  那颗撞击X星体的星体来自哪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5.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六  1

6   结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6.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六  2

6   结语: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7.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七

附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0.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八

附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1.html

 

月球起源(第六稿)(小行星与彗星的形成  之九

参考资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45c74a0102ywa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