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需要用什么才能“感动中国”?

(2010-02-12 08:45:49)
标签:

感动中国

道德

暴走妈妈

人格魅力

标准

杂谈

分类: 生活随笔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刚刚落下帷幕,无论是守护滇池二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农村老人,还是暴走七个月割肝救子的平凡母亲,无一不是体现了伟大而光辉的人格,在道德度量愈发狭隘的今天,这些普通却又伟大的人们,用自己的行为在诠释道德的标杆,在引导道德前进的方向。毋庸置疑,我们不能用简单的社会贡献来评判80后的留守儿童教师和可能创造出另一项伟业的战机设计师相提并论,在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义务和操守面前,行事的方式和内容肯定是不一定的。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在评价“感动”的标准上,能够随心所欲而不加任何把持。

 需要用什么才能“感动中国”?

                                   27岁的希望小学校长李灵

需要用什么才能“感动中国”?                                          航海家、画家 翟墨

    曾经有一位“感动了全中国,却没有感动CCTV”的白芳礼老人,他在风烛残年之时仍旧骑三轮车赚钱,资助了三百多位失学儿童。在大多数恪守社会道德的人们看来,他的确能够感动中国,但是可能是由于资助失学儿童不仅仅是他发起或者贡献的力量最大,甚至,对于失学儿童的资助似乎更加凸显了社会优抚和福利的缺失,他一次次的倒在感动中国的评选过程中,直到在操劳中死去。

 

    显然,我们不能用某种带有偏狭的目光来审视评选的效果,只是,我们是不是需要一种更加民意的方式来做出最终的判断?可能环球航行的航海家的确为国家的名声做出了宣传,在他口口声声“我是第一个中国航海者”的骄傲中,我们也的确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但是不是能独自航行到圣赫勒那岛就能证明东方的睡狮已醒,是不是能在一艘现代化的船上环球就能感动中国呢?

 

需要用什么才能“感动中国”?
                                    为儿子换肝减肥的暴走妈妈陈玉蓉

 

    这不是小人之心,更不是嫉妒心使然。“感动”的本源含义,应该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做出不凡的事迹,才能蕴含着感动的真谛——同为人母,陈玉蓉能够坚持七月暴走两千公里,为的是割肝救子,试问天下有几人能及?同是村民,张正祥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计付出的保护滇池,置生死于度外,这又是何等的执着和胆量。恐怕我们仍旧需要那个再简单不过的判断,那就是众人眼角的泪水,被这些人们所感动的泪水。

 

    船不是人人都能买得起的,大约在拥有航海愿望的人们那里,能够有条件支持去航海的并不是多数,那么我们是不是就该人为的剥夺他们“感动中国”的权利,让他们在感动的起跑线上就输人一招呢?这显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各种评委所持的标准中,在他们被感动的时候,是不是就一定能契合老百姓对于当选者的看法,是不是就能真正符合“中国”这个范畴内独一无二的排他性“感动”呢?说句不太恰当的话,西方发达国家早就有太空旅游之类的项目,但是费用非常高昂,如果一位国人能够负担得起,在太空漂游一圈,能不能靠这个来“感动中国”呢?

 

    “感动”只是一个客观状态,目的是在嘉奖和肯定这些人们人格魅力的同时,能够给世人起到一个道德范式的作用,让他们的精神被我们所铭记,让他们的行为能被我们所传扬,更让他们的高尚能够感染社会,能够促进社会的秩序在优良的道德作风的影响下更加和谐。说实话,像刚才所举的那些例子,确实看不出在哪“感动”了中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