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柏石曼《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中的普陀山

(2016-02-03 15:36:51)
标签:

传教士

近代

老照片

普陀山

西方人

分类: 普陀山近代海外文献选编


http://s6/bmiddle/001JT2X3gy6Z4UUfV1rc5&690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国建筑师、旅行家、摄影师,柏林工业技术大学中国古建筑学教授。1902年,柏石曼被德国政府派往中国,担任了海外殖民地一位主管建筑事务的官员,他游历考察了中国的12个省。19082月,他在普陀山上整整待了一个月的时间,对那儿的寺庙建筑进行了测绘和拍照,并且对于这些寺庙的历史也做了详细的调查。这可能是最早对舟山地区古建筑及其人文背景所进行的专业调查。

 

 http://s7/bmiddle/001JT2X3gy6Z4UBhDkGe6&690

柏石曼像[1]

 

柏石曼穿行于普陀山的各个寺庙,用精确的测绘图对建筑的各个类型加以直观的描述,用手中的相机,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影像,同时掌握了普陀山建筑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且了解相关的宗教和历史背景,对各种建筑所隐含的宗教和文化意义进行生动的叙述和诠释。柏石曼著有《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

Die Baukunst und religiöse Kultur der Chinesen. Band I: P' T'O SHAN.1911,柏林),这是柏石曼回到德国之后所整理出版的第一部有关中国建筑的论著。

 

该书共分七个部分,分别介绍了普陀山的概况,包括这个岛屿的位置和面积,岛上佛教寺院的宗教意义和历史;岛上三座最著名的寺庙——普济寺、法雨寺和佛顶寺(即慧济寺);普陀山上各寺院中的宗教生活;岛上众多坟墓和墓地的碑刻和石刻,以及当地中国人在清明和冬至扫墓的习俗。在作为该书结尾的第七部分里,作者简短地总结了普陀山作为佛教圣地而成为佛教信徒们理想归宿的宗教含义,将它的寺院建筑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建筑奇迹,如埃及的金字塔等,作了一番比较,并且充分肯定了它作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而具有的重大价值。由于历史的变迁,此书已成为后人所无法逾越的中国古建筑史领域的里程碑。

 

柏石曼的这部论著里面共有112张涉及普陀山的照片,其中4张是柏石曼绘制的寺院建筑平面图,关于普济寺的8张,关于法雨寺的59张,关于佛顶山和佛顶寺的15张,其余的23张。

 

在普济寺,除了莲池及其池上的永寿桥、正趣亭、御碑亭,大殿内的主祭坛,法堂内的玉佛等以外,柏石曼关注的还是石柱脚、太子塔细部雕塑等细微之处。

 

书中以很大的篇幅详细介绍了法雨寺。作者不厌其烦地用59张照片、74幅实测图和速写,以及20多处对于横匾题词和立柱上对联的临摹,对于法雨寺的整个寺庙建筑群落,包括四大天王殿钟楼鼓楼、玉佛殿、九龙殿、御碑亭、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禅堂、斋堂、祖堂和方丈达摩祖师殿,以及两侧的客厅和库房,寺庙庭院外花园、池塘、会海桥、影壁、牌楼、旗杆和石狮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每一个殿堂里各尊菩萨的名称和位置,每一个横匾上的题词,每一根立柱上的对联字样和含义等,在书中都交代得一清二楚。例如大雄宝殿的祭坛上所供奉的如来佛七个化身分别是南无甘露玉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保胜如来、南无多宝如来和南无阿弥陀如来;大殿的正前部供奉着著名的白衣大士观音菩萨也有许多不同的化身,如送子观音、浮海观音、千手观音、骑鳌观音、慈航观音、莲台观音和千首千臂观音,等等。

 

 http://s10/bmiddle/001JT2X3gy6Z4UGLDNT59&690

法雨寺被毁的精美佛像

 

柏石曼镜头中,法雨寺大殿内作为三位一体观音之二的白衣观音,今天已经成为大圆通殿(又名九龙殿)内的毗卢观音。[2] 流行且普及在中国的女性观音形象中,如白衣观音和水月观音、鱼篮观音、南海观音一样,都是观音菩萨的慈悲示现。法雨寺前有海会桥和日印池。《华严经》上说:“海会者,乃以深广故意。”“海”比喻德高、数众。僧众到寺院来修行,就如百川流入大海,归宿和目的都是一样的。海会桥就是指引高僧云集、虔诚修行的桥。海会桥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由住持化缘募修而成。柏石曼是个很注重细节的人,除了拍海会桥的主体建筑外,海会桥石栏杆上的斗羊、鸡菊、牧牛等图案都一一摄下,如同他所拍玉佛殿前面台地石栏杆上的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图一样,为普陀山这一佛教圣地保留了传统中国宗法礼仪和农耕社会的田园风情。

 

http://s13/bmiddle/001JT2X3gy6Z4UJSmwQec&690

 法雨寺的僧人墓地

 

柏石曼对墓地建筑非常感兴趣,摄有四张不同角度的佛顶山山顶西侧的僧侣墓地照,主墓呈半拱形,墓前有照碑,上有墓联一副,字迹不清。[3] 墓联中间有“幻化空身”的题刻,还有一个祭坛。在法雨寺,他也拍了一些僧侣公墓的墓塔墓碑等,其中一座僧侣墓碑中,刻有:“苏州常熟县草圣祠法徒清本同徒真修、节修建造”“皈依□□清莲古□”字样,草圣祠,即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而建立的纪念祠,在常熟周神庙弄内。墓碑左前侧有石鼓,右后侧是墓塔。这是一座普陀山境外的师徒三人为法雨寺法僧建造的陵墓。墓塔,梵名“浮屠”,本是佛教安放骨灰舍利之所。有舍利的则置舍利塔;无舍利的,僧侣圆寂,焚化后骨灰即入灵塔,柏石曼的作品中就有一张法雨寺僧人的火葬场。过去大的寺庙都建有为众比丘僧尼肉身最后归宿的普同塔,即合葬墓。今天普陀山境内各高僧墓塔和普同塔多为后建。唯灵石庵普同塔,灵石庵道安定禅石寿域、观音洞庵普同塔、原修竹庵普同塔,基本尚存。

 

柏石曼摄的普惠庵,普陀山千年古樟所在地,在普济禅寺进入西天景区的第一站。史载,明万历年间,闽僧如见创建此庵。清康熙时又重建,并建退居室,额名“般若精舍”。清释通旭有文记载说:“磐陀、普慧禅院,宅幽而势阻,地廓而形隐。自西天门盘结而下,庵院步履坦如,乔木覆荫,实为藏修胜地。”

 

普惠庵现为疗养院和普陀山管理委员会的干部宿舍。旧照片中的千年古樟,前有一个方墙,墙内可能为水池。今天古樟依在,墙体不在,墙内已经填平。古樟年龄900余岁,树干坚实,聚积着苔藓类、蕨类、种子类近2030余种植物,树叶茂密而葱绿,虬枝四出,矫然横空,像一条条起飞的巨龙,被称为“自然空中植物园”。在普惠庵的古樟下祈福,已成为了一种文化和习俗,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有缘人。

 

柏石曼是个醉心于普陀山佛教建筑艺术及其神奇设计构建的摄影家。他目睹了普陀山作为在当时极端混乱状态下中国境内一个相对还算清净地的草草木木,芸芸众生,以及蕴含中国宗教文化艺术的寺院亭台等建筑,带给他的内心一种极大的震撼力。他在书中写道:

 

(藏经楼)非常漂亮,让人印象深刻。许多博学之士端坐沉思,思想专注,沉浸在佛教义理的奥妙中,排遣了寺庙生活中的微细烦恼。他们从厚重的壁柜中取出精致的经籍,欣然向我解释佛法。他们对自己的典籍颇为自得,确认我并不信佛后,他们只能很无奈地说,法不对机……一切都秩序井然,在寺院待的时间愈长,就愈为寺院的经营管理所震撼。寺中人才济济,下午我和两位僧人长谈,他们自由、开放、自信,举止无懈可击。他们对铁路权这种政治问题非常了解,问了两个问题:最早取得京九线特许权的是否是我们德国人,我做了否定回答;柏林大图书馆是否如他们所闻有许多中国书籍,我证实了这一点。[4]

 

他将这些建筑与宗教精神的内在关联结合起来,他认为“中国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一种宗教观念。一旦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那些建筑本身了。中国人最好的信念也都表现为这种宗教精神”。[5]

 

    在柏石曼眼里,那些古朴的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而且是关于时间的场所,是人们生活空间的记忆载体,是不会消亡的。它们的存在,使中华民族永远会在它们身上找到自己的记忆。


[1] []恩斯特·柏石曼著:《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柏林,1911年)。

[2] []恩斯特·柏石曼著:《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1911年版。

[3] []恩斯特·柏石曼著:《中国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之一:普陀山》,1911年版。

[4] []霍姆斯·维慈著,王雷泉等译:《中国佛教的复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99页。

[5] []恩斯特·柏石曼著,沈弘译:《寻访19061909:西人眼中的晚清建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