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白族”阿吒力乐舞”大理白族观远摄影观远原创 |
分类: 【影像日志】我眼中的大理 |

“阿吒力教”是在唐代南诏时期传入大理白族地区的佛教密宗,经与白族本主文化及道教、儒教融合之后形成的少数民族密宗,即独特的大理白族佛教密宗。因为其僧侣被称为”阿吒力“,在民间习惯称其”阿吒力教“。就好比藏传佛教的僧侣被称为“喇嘛”,人们就习惯称为“喇嘛教”。
“阿吒力教”在大理国时期比较兴盛,信徒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几乎成为国教。明清以后儒家思想逐渐在大理社会占据了主导地位, “阿吒力教”在大理也就由盛而衰,逐渐转入民间。
白族“阿吒力乐舞”
是阿吒力法事科仪的重要内容,常在白族佛教密宗阿吒力法事活动等佛教盛会时进行表演的一种民间宗教音乐舞蹈
现存的“阿吒力乐舞”主要分为“绕坛”、“花舞”、“灯舞”、“剑舞”几个部分。乐曲按唱词分为演唱长短句的“赞”曲调和“七言”、“五言”佛偈曲调,音乐丰富,表现力强,大多数腔调既可配词演唱,也可作为器乐曲演奏,甚至作为舞曲使用。伴奏乐器以唢呐和打击乐为主,近似于白族的吹吹腔。其曲调为阿吒力佛腔,唱词为经文。在高昂的吹打乐伴奏下众人颂唱经文,翩翩起舞,气氛热烈而庄重。
阿吒力男女信徒可以有婚姻家庭,允许生儿育女“带发修行”。阿吒力男师僧自称“信士”或“善士”,女信徒自称“信女”或“善女”,意为“亲信近善”,众信女又组成“妈妈会”。白族阿吒力乐舞的表演者就主要由男师僧和“妈妈会”的信女组成。表演的顺序是:“绕坛”、“花舞”、 “灯舞”、“剑舞”。 阿吒力乐舞并不是每场法事都必须表演,有时仅表演其中的个别节目。如剑舞则是根据需要表演,没有开设破五方科仪的道场不能表演。
白族阿吒力乐舞表演地点大多在寺庙中,时间在法亊的尾声。表演之前要在寺院中心摆设祭坛,祭坛上摆设香烛供品,用大米绘制图案,其中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和印度教的一些元素。
开始绕坛,众师僧和信女在鼓乐声中祭拜,围绕祭坛秉烛颂经绕坛,寺院中烛光点点,香烟袅袅,乐声低廻,显得庄严而肃穆。
绕坛之后进入大殿中表演乐舞。每段乐舞由三位主持的师僧和三位资深信女分别交替表演,其余的人在旁边伴唱、奏乐。开始前有一小段唱诵及向佛祖行礼,行礼完毕开始乐舞,乐舞结束后再次向佛祖行礼。
花舞,在鼓乐声中众人齐声颂经,祭拜佛祖。三位阿吒力男师僧手持花棒,开始起舞,音乐高亢激扬,舞姿粗犷豪放,异常热烈欢快。
灯舞,这是阿吒力乐舞中表演难度最大的一种舞蹈,莲花碗中点燃腊烛,头顶一碗,手持两碗,口中颂经,双手挥舞,左旋右转,快歩如飞,要做到灯不灭,碗不掉。非长期修练,难得此功。
剑舞又称“斩罡风”, 诵咒作符及履旋之法与道教极为相似。由三人表演,重在舞剑,不同于击剑打斗,刚柔相济,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
阿吒力乐舞不同于常见的戏剧歌舞,一般不对外公开表演,只在重要的佛教法亊活动中进行,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阿吒力向佛祖表达意念的一种形式,注重人佛共娱,宗教气氛十分浓郁。所以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表演,不能搬到舞台上,否则就完全变味了。因此,白族阿吒力乐舞对外始终具有极大的宗教神秘感和吸引力。
表演阿吒力乐舞的人必须具有深厚的阿吒力教仪知识和乐舞表演功底,要能够主持阿吒力佛教法事,其功夫非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目前熟悉阿吒力乐舞的僧人已经不多,能够完整的表演传统的阿吒力乐舞的人就更稀少。因此被誉为“中国佛教乐舞的活化石”。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一种少数民族民间宗教艺术已面临失传的危机,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白族阿吒力佛教科仪音乐”已经列入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很多大理人都是耳闻,没有亲眼看过白族阿吒力乐舞。
到过大理的人很多,了解白族阿吒力乐舞的人很少,见过阿吒力乐舞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最近我在剑川县沙溪古镇有幸观摩了一场完整的白族阿吒力乐舞,并实拍了一组图片,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现整理出来,希望能够对白族阿吒力乐舞的传承发展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