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老师,子女是父母最真实的镜子,父母的家庭教育之于孩子举足轻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治政名言,同样适用于治家。为给天下父母提供家教参考,本报特在中华浩瀚典籍中找寻相关实用资料,希望给读者以知识与启迪。
【经典诵读】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戒翻奖,应诃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颜之推
【大意】
父母威严而又慈爱,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从而产生孝心。我看这世上,不知教育而只是一味溺爱子女的父母,往往不能这样;他们对子女的饮食言行,总是任其为所欲为,该告诫的反而夸奖鼓励,该斥责的反而和颜悦色。等孩子有了见识以后,就会认为一切理应如此。孩子骄横傲慢的习性已经养成,才想到要去管束制约,就算把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再树立父母的威信,父母的愤怒导致子女的怨恨之情日益加深,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终究会成为道德败坏之人。孔子所谓“小的时候养成习惯就会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从她刚过门时开始,教育孩子要从婴儿的时候开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点评】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此书,被后人誉为家教典范,影响很大。
做父母的爱自己的子女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但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有度,防止将“爱”升级到“溺爱”;二是要“爱”与“教”相结合,避免孩子长大成为没教养的人。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这话一点儿不错,刚生下来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一笔一笔加上去的是什么,便成了怎样的画。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育。如此,孩子才会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财富观:
不修私德,泼天富贵也将化为梦幻泡影
春秋时期楚国宰相孙叔敖,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政绩赫然,被司马迁列为《史记·循吏列传》第一人。他为楚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却没有给儿子孙安留下什么财产。临死前,他嘱咐儿子回乡耕种,不要谋求官职;如果庄王一定要给封地,那就选择寝丘——那是出了名的贫瘠之地。
孙安严格遵守父亲的遗嘱,在乡下靠捡柴卖钱来维持生活。一天,孙安到街上卖柴,巧遇楚庄王宠幸的伶人优孟。优孟见他衣衫褴褛,瘦骨嶙峋,大为吃惊。回宫后,优孟在庄王面前身着孙叔敖的旧日衣冠,模仿其神态表演一番,引起了庄王的回忆,并将孙安的窘境如实地告诉了庄王。庄王立刻召见孙安,一定要赐给他封地;孙安推辞不过,便请求受封到寝丘。庄王感慨良久,同意了。
孙叔敖的遗嘱可以说有大智慧:接受封地,使国君的愧疚之心得到安抚,也使国内贤才都知道,国君不会忘记加赏功臣;封地不肥,孙家后人不可能一下子大富大贵,不得不勤恳节俭,慢慢积累。而这,正是让子孙成才的好办法。
汉宣帝时期,疏广曾任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的老师。在他的悉心教导下,太子12岁就学通了《论语》《孝经》。宣帝非常高兴,对疏广日益看重。可是疏广却选择了激流勇退,和担任太子少傅的侄子疏受一起辞官回乡。宣帝和太子都赠给疏广数目不菲的钱财,离开长安时,给疏广送行的车辆就有数百,声势非常。
回到家乡后,疏广每日摆酒设宴,招待族人及老友,还经常催着家里把钱拿出来请客。儿孙们心里不平,就托人说情,让他为儿孙留下些遗产。
疏广告诫儿孙:“家中原有薄田,只要你们努力耕作,完全能够丰衣足食。如果家中富裕,反而使人养成惰性。有才能的人,给他太多钱财,就会消磨他的斗志;愚蠢的人,给他太多钱财,会更加助长他的过错。我从长安城带回的金银,是皇上给我养老的,拿出来让族人和朋友共同享受这种恩赐,不是很好吗?”这番话说得儿孙们心悦诚服。
后来,疏广的族人们命运如何呢?史书记载:“皆以寿终。”足见疏广见识的正确和深远。
从反面来说,短视的财富观,往往令人过不了财富关。
唐朝的王锷曾在地方任节度使。当时,节度使位高权重,统管辖区内军、民、财政,王锷收的租税,除上交朝廷外,截留下来很大一部分;他还大肆掠夺国外来华贸易的商船,以此致富。如此多年,“家财万贯”已不足以形容。京城里的权贵们十分眼红,感觉在王锷面前,他们那点家产完全不算什么。
王锷让儿子王稷替他做一件事:在京长驻,用银子为自己铺路。王稷在京城四处活动,根据朝廷官员地位高下及对其父升迁影响的大小进行贿赂。他还在家里砌夹墙,挖地道,将金银财宝藏匿其中。
王锷死后,王稷失去靠山,很快惹上官司,被人告发侵占父亲原拟进献朝廷的钱物。皇帝派人到他家检点财产。大臣裴度从中转圜,他才逃过牢狱之灾。
后来,王稷被任命为德州刺史。赴任途中,他一路“炫富”,带着一车车金银珠宝招摇过市。如此行为,勾起了节度使李全略的贪念,他怂恿手下杀死王稷,还将王稷的女儿掳来,收为小妾。
倚仗父辈权势财富,固然可以显赫一时,但是,“冰山难靠”。不修私德,终有一天,泼天富贵也将化为梦幻泡影。
诚信观:
怎么能随口说谎呢?
北宋时期,谏议大夫陈省华早晨散步,路过自家马厩,惊讶地发现:儿子陈尧咨前不久买来的一匹烈马不见了。
那匹烈马野性难驯,众多驯马高手都拿它没办法。陈省华立刻叫来马夫询问马的去向。马夫回答说,那马已经被陈尧咨卖了。
陈省华立刻把陈尧咨叫来,生气地问道:“你把那马卖了?”
“是,卖给了一位商人,他要用那马来驮货物,而且还出了高价。”陈尧咨赶忙回答。
然而这种小聪明并不被欣赏。陈省华追问:“那你把马的情况告诉对方了吗?”
“没有,要是告诉了,他还会买吗?再说这是他主动要买……”
陈省华厉声打断他的话:“这马在咱们家,专门驯马的人都没能驯服它,何况一个不懂它脾气的外人?出事伤人怎么办?你这不是昧着良心做事吗?快去把马追回来!”
陈尧咨不敢再说,立刻去找那商人,把真实情况告诉他,退了钱,将马牵了回来。
在陈省华的严格教导下,他的三个儿子都中了进士,逐步位列高官,而且,均有惠民美名,陈门被誉为“圣朝之盛,一家而已”。
无独有偶,也是在北宋时期,比陈省华稍晚的名臣司马光,对家人做出了类似的要求。他年老的时候,有一次叫人把家里一匹有病的马拉出去卖掉,并特别嘱咐道:“这马有哮喘的毛病,一到夏天就干不了什么活。要是有人买它,你可得老老实实地告诉人家。”
司马光的诚信言行,与幼年时父亲司马池的严格教育有关。司马池曾监寿州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南)酒税,司马光随父亲在那里度过一段时光。一天,有人送来一些青核桃。司马光的姐姐费了好大的劲,也没把核桃皮去掉。姐姐走后,一位仆人把青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了一会再拿出来,去皮就很容易了。姐姐回来的时候,见司马光已经在吃核桃仁了,非常惊讶,问:“是谁这么聪明,把皮去掉的呀?”司马光随口说:“是我!”司马池正好看到了事情的全过程,呵斥道:“你怎么能随口说谎呢!”
这在司马光的成长历程中,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