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楚汉故事说起

(2015-03-12 10:59:03)
分类: 散文随笔

    徐州是楚汉相争时的热闹地方。刘邦是丰县人,项羽是宿迁县人。在清代,徐州一府所辖八个县,所谓老八县,西面的有丰、沛、萧(现在归安徽省)、砀四县,(即“上四县”);西面的有铜(山)、睢、邳、宿(即“下四县”)。宿就是宿迁县。那是项羽的故乡。说句笑话,楚汉相争其实是徐州府的老乡打老乡。

    徐州市里就有“戏马台”,传说是项羽操练兵马的地方。徐州人对楚汉故事甚有兴趣。王尧先生是一位中医大夫,他还写了一部《布衣刘邦》对传说中的刘邦“无赖”之说,痛驳一番。我对刘、项的事业所知甚少,不敢多说。但是,我对“布衣”一词颇感兴趣。“布衣”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概念。此处说的“布衣”,乃此词的延伸之义,就是平民,因为古代平民百姓只能穿布衣,没有丝麻穿。(但那时的“布衣”没有俸禄,现在自称“布衣”的人可是拿着不少薪金,区别很大。)后来就把平民百姓称作布衣。
  《史记》文章写得真好。刘邦晚年还亲自征战,中“流矢”,伤很重。临危时大臣们还请了名医为他诊治。他已自觉不行了,就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那年刘邦61岁,话说得豪迈,有气派;对人生生死也看得透。尤其是说得响亮。这类话也像项羽乌江自刎时说的那些话一样,令人过目不忘。这是我见到的关于“布衣”的最早的使用。在同一篇里,大臣们说到刘邦,就是“高祖起细微”。可见“细微”也就是“布衣”的意思。
  布衣一直是个很不错的称谓。《史记》中《游侠列传》里赞“古布衣之侠”,举出的那些人物,就是言必信、行必果,轻生死、重然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们。总之,是侠一类的人物。在我的印象里,好像他们都常与“屠狗者”的下层人物在一起,真正的平民。到了诸葛亮写《出师表》,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属半文半武的人物。好像从此之后,布衣才用来称文人。老学者林庚先生著《诗人李白》,其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就是李白的“布衣感”。这是说,李白以平民自居,有平民情感。这曾经引起讨论。我想那时的布衣感同现在提出的“民间话语”也还不同。这里的布衣感只能是平常读书人,非贵族的、平民的读书人感情。后来好多文人自称布衣,以示清高。《儒林外史》里写一个清客,自称牛布衣,作者嘲笑了他。现在也偶见有的作家诗人,自称布衣,意指不进入官场做官,也不依附官场,是所谓“草根”。作为文人、作家或写作者,这种感情很可宝贵。
  我想说的是,对那些作家诗人而言,“感”一“感”是可以的,要叫他一直做布衣,一直居平民的地位,他可是不大愿意。以前曾报道一位名气很大的散文家、名教授,说他原先在名片上,只印姓名和一个“作家”头衔,结果走到哪里都没人睬。后来只好又印一份,标出引人瞩目的头衔,这就好了:服务周到殷勤。这一例就说明,“布衣感”可贵,“布衣行”就难通,最好搞一个什么组织,选任“主任”、“社长”、“委员”。以前也是这样。据《清史稿》万斯同传,他在明亡后,为修明史,入史局,就始终以布衣的身份,不署衔,不受俸,很有悲剧意味。也许他家里还有一点钱吧,不然怎么生活呢?这时,在知识分子中,布衣之称是很光彩的。傅山先生写《明户部主事汾阳胡公传》也标榜那位先生是“以少年布衣,砥行立名”。吴梅村诗《赠陆生》赞成此人说,“陆生得名三十年,布衣好客囊无钱”。可见布衣同穷困大体是相连的。名家千万注意,不要真想当布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让自己有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