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二十四节气

标签:
雨水正月节气二十四节气立春 |
分类: 知识窗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5-02/17/06/rmrbhwb2015021706p25_b.jpg |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2月18-20日,这时太阳黄经位于330°。 雨水为正月中,春属木,木赖水而生,故东风解冻,温润散为雨水。今年雨水交节时刻是2月19日7时50分。
从雨水开始,太阳的直射点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逐日增加,在中国黄河流域,气温逐渐回升到0℃左右,冰雪融化、降雨开始。因为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就是黄河流域一带,人们看到降水由雪变成了雨,因此给这节气取名“雨水”。
如果说立春是春天的“序曲”,只是刚春意萌发,还会乍暖还寒的话,那么雨水便进入了春天的第二乐章“变奏”。
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别还是很大的。雨水节气时,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升到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已进入气候上的春天。而北方,冷空气在减弱的趋势中,有时还会与南风进行几回较量,可能还会有“倒春寒”的天气出现。
今年的雨水节气恰在正月初一春节。古代称立春是“正月节”——正月的节气,那么雨水是“正月中”,即正月的中气。传统上以中气作为月份的标志,历法规定:雨水必须在正月,或者说,只有有雨水的月份才是正月,可见今年的“正月初一”如果推后一天,没有雨水就不算正月,成了“二月初一”了。所以今年赶得巧:立春本是农历中阳历部分的一年之始,雨水又恰落到农历中阴历部分的一年之始——春节。
雨水的雨的古字,上面的一横象征天;横下面是个穹窿象形,象征云气升腾;说明“无云不成雨”。风流云散,别而为雨,由此,穹窿下面有四行雨点,每行三点。这个象意,四是四方,思维;三是雨露滋润,天地气和而成甘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的简体,穹窿变成三,雨点变成四,把意思颠倒了。
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人在大自然中生息存亡的心灵密码本。
据史料记载,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献给汉武帝的《淮南子》中,就已经有了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再之前,《尚书·尧典》中已经有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记载,只不过叫日中、日永、宵中、日短。“日中”是春分,“宵中”就是秋分;“日永”是夏至,“日短”就是冬至。古人以星座在黄昏时出现来定位春夏秋冬,有一套星相学知识,两至两分确立后,加上两启(立春、立夏)、两闭(立秋、立冬),就有了八节。这八节每节三气,就成了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成书至今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它一代代承袭,不断发展丰富,其中包含了不少神秘主义元素及不断扩展的民俗文化内涵。比如,古人以为,天地之间,天道是圆,地道是方;方主幽含气,吐气为施;圆主明吐气,含气为化;天偏气就怒而为风,地含气就和而为雨;天地之气冲突就感而为雷,乱而为雾。再比如一年四季的十二月对应着天干与地支、对应着周易中的卦象、对应着古乐的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深入去琢磨,就回味无穷。而相应的民俗元素,比如新年爆竹、元宵灯火、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形成史。再深入,历代骚人墨客用各种形式,不断丰富对它们的理解与感受,其感受则延展至草木鱼虫、天地万物,使我们在每一季每一时刻,各种各样的天气条件下,都能有一种幸福感与满足感。如果真能把这些都集中起来,就是一本中华民族生存方式、生存智慧的百科全书了。
再往深里拓展,二十四节气,其实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表征。文明究竟是什么?一旦以追问的姿态探究历史长河,一定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事实。因为世界本一体,人类诞生前、诞生后,这世界本四通八达,一直在无法阻挡地四处流通。应该说,所有的物种,所有的认知方式,一定都是彼此影响的结果。由此就很难说,有什么孤立的本土的文明。只不过,正如近代史的西方主义遮蔽东方对西方的实际影响一样,早期强盛的东方文明也同样遮蔽着西方对东方实际的影响史。
节气是一个大框架。古人用时节对应生命的气度,节是节制,是法度。司马迁在《史记》自序中就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八位指八卦之位,十二度指日月、五星运行的轨迹。“四方无虞”,才予人以宁。
有意思的是古人在这二十四节气中,顺应天时地利,一代代传承出一整套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相传黄帝之子少皞就“以鸟名官”:玄鸟氏司分,赵伯氏司至,青鸟氏司启,丹鸟氏司闭,以鸟确定四季关系。玄鸟是春分来秋分去,伯劳是夏至来冬至去,青鸟是立春来立夏去,丹鸟是立秋来立冬去,因此就逐渐衍生出类似“玄鸟双双飞,杏林初发花”“杨花雪落覆白萍,青鸟飞去衔红巾”“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这样美的诗句。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它是历代文人认识四时关系的升华,这套诗意化生活方式实际是一套最受用的教科书,它一直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它是我们生生世世能浪漫生长的根。
诗词中的“雨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宋)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雨
李商隐(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风入松·寄柯敬仲
虞集(宋)
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几回晚直金銮殿,东风软、花里停骖。书诏许传宫烛,轻罗初试朝衫。
御沟冰泮水挼蓝。飞燕语呢喃。重重帘幕寒犹在,凭谁寄、银字泥缄。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