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回传统的“节日味道”
(2015-02-11 16:05:03)
标签:
节日传统节日春联春节年味 |
分类: 散文随笔 |
|
|||
按语 近些年,每到过春节,“这个春节如何过”都成为老百姓的热议话题。春节等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仅靠餐饮、购物、旅游等商业形式架构的过节模式,显然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既保留节日的传统文化底蕴,又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是社会各界都需要思考的。 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从远古流传至今,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然而,“现在节日越来越没有味了”,日子越过越好,这种抱怨声却越来越多。在我看来,节日味道的失去,也正是老百姓精神生活的缺失。 中国的节日往往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与节日有关的饮食成为重头戏,然而在人们已经不愁吃喝的今天,如果依然重物质而轻文化,则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往年的“节日味”,高档挂历台历满天飞,高档酒店天价年夜饭一席难求,茅台五粮液卖脱销,旅游区公款出游随处可见,高档商品店大赚了,高档酒店大赚了,旅游风景区大赚了,GDP增长突然跑快了,所谓的“节日味”很足,所谓的“节目”很多,可是这样的“节日味”是我们企盼已久的吗?如果“节日”都是靠金钱堆起来的,那这样的“节日味”还是少些好;如果节日缺乏文化内涵,这样的“节日味”还是淡些好。 近年来,政府为杜绝“节日腐败”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已经让节日的铜臭味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我们希望把真正的节日味道找回来,这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出“组合拳”: 需要政府“烹”出味。政府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作用很关键,各级政府要思考一下,节日活动如何文化先行?政府相关部门应采取措施,进一步挖掘各种节日文化的内涵,赋予新的元素。最重要的是在内容上积极引导,在春节等传统节庆日时,给出专门时间,在不铺张浪费的前提下,组织大型的、健康有益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政府对具有传承意义的传统民俗,理应尽到应有的维护责任,不致文脉断裂。比如组织庙会、灯会等,不仅仅经济唱戏,更需要文化搭台,让一些传统活动、民俗在庙会上重放光彩。可喜的是,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庙会越办越热闹。“老北京叫卖剧”、“幡鼓齐动十三档”花会、山东鼓子秧歌、河南原阳盘鼓、辽宁盖州高跷、河北井陉拉花等民间花会、绝活集中登台,让人在逛庙会的同时,也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自然,这得益于政府的倡导作用。 需要专家“挖”出味。春节、元宵、清明、中秋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代表”,是展示中国传统民俗的舞台。只有保护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空间、载体,才能真正传承传统节日。学术界应对需要保护和恢复的重点作出科学界定,对其民俗内涵、文化意蕴、传承由来、发展脉络等进行研究和挖掘。比如,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可现在几乎没有卖手写春联的摊点,都是批量印刷的春联,尽管越来越精美了,可是却不能打动人心。专家们应该倡导举办春联征集大赛,春联书法大赛,不仅以此为途径让人们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出来,还让春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勃勃生机。 需要大家“过”出味。春节、中秋等节日味道的回归,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在于我们自己需要不需要。“吃速冻水饺、穿淘宝新衣、钱包变红包、微信大拜年”,让人们对新常态下的年味不胜唏嘘。当年货变成一张张没有情感只有数字的购物卡,当从工业化的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烧腊礼盒、点心拼盘、印刷春联全面占领现代年俗时,年的味道不就是在这样看似熟悉的淡漠中渐渐冷却的吗?我们深深怀念的、那种有“年味”的春节,其实并非指一个简单的时间点,而是一系列连贯的、有着绵密滋味的文化活动。现在的春节缺乏年味,也是在说今天的生活缺乏这种细腻与质朴的感觉。比如,在除夕夜吃团圆饭时,老人们刚要举杯叮嘱几句,就发现儿孙辈不是在发短信就是在刷微博、织“围脖”,只能讪讪作罢。与其让年味在指尖流逝,让手机见证冷却的情谊,不如行动起来,抬起头来,放下手机,与家人、好友、同学团圆守岁、围炉夜话,除了找回年味,更为了找回逝去的青春和即将模糊的美好记忆。 需要学校“教”出味。传统节日是一条民族文化的根,是民族精神的瑰宝。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现代生活理念发生的变化和文化消费、生活方式呈现出了多元化,一些传统节日形式没有求新求变,变得索然无味,年轻人却在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这些“舶来节”中尽情欢乐。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教育,不断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就显得十分迫切。教育部门应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比如可以动员学生们在春节期间走上街头,到各家各户搜集春联,在开学后开展优秀春联评比活动,并评选出“春联搜集大王”。通过此项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也许正如民俗学家们对传统的忧患一样,我们对春节、清明、中秋抑或期盼抑或抱怨的感叹也将延续下去。“节日味”或可变,但文化不可丢。可以允许这个节日加进一些时代元素,可以给这个节日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但美好的习俗、传统的文化不能冲淡。我们要实现传统和时代的完美结合,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扬,让传统节日更加多姿多彩,节日多吹“清廉”之风,“节日味”才会更加韵味无穷和醇香迷人,才真正归来“焕新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