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化名人足迹而远播的地方
(2014-11-08 06:19:53)
标签:
望夫石阳新兴国阳新县东坡 |
分类: 散文随笔 |
地处湘鄂赣交界处的阳新县,是一个美丽的边城,苏东坡就曾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到过此地。那是在他被谪贬黄州四年又四个月之后,再调汝州(今河南临汝)做团练副使,北上途中,他由黄州至九江,再从九江到筠州(今江西高安)去探望弟弟子由,路过了位于长江南岸、与九江毗邻的兴国(即今天的湖北省阳新县),并在此小住。
《苏轼诗集》中有一首《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即为此行所吟:“溪上青山三百叠,快马轻衫来一抹。倚山修竹有人家,横道清泉知我渴。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夜深风露满中庭,唯有孤茧自开合。”
东坡此行光顾阳新,留下不少故事佳话。其中有证可考的一个故事说:四月初,他从黄州乘木舟沿江而下,至阳新富池口(即今天的富池镇附近),停舟游览了三国时代留下的名胜半壁山。
半壁山位于江南岸,孤峰昂举,悬壁如削,与北岸的田家镇互为犄角,形势峻峭,屹如关隘。诗人迎高风而立于悬崖之上,面向滚滚东去的长江,顿生在黄州赤壁时的豪放之情。于是,他从山脚下的一片毛竹林中,捡得新脱的笋衣数匝,让同行的人以江水研墨半桶,然后登临悬崖,大笔一挥,书成“长江锁阴”四个大字。之后,几经镌刻,这四个大字今天仍然保留在临江的悬崖上,成一灼灼胜迹。
至于前面那首诗题中所说的“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是在今天位于兴国镇以南的枫林镇附近的一个地方。枫林的碧云山,就是因为这次东坡先生的宿居,从此改名为“坡山”。坡山之上,现今还有传说中的苏东坡的“洗墨池”等景观。坡山之下的村庄里,还流传着东坡先生在这里歇脚与吃晚饭的故事。
我读苏轼的诗文集时,见有一些选本都将上面提到的那首诗中的“兴国”,注释为“江西赣州兴国县”。这实在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虽然同为“兴国”,但是此“兴国”非彼“兴国”也。东坡先生当年自九江过兴国赴高安,行走路线清晰极了,实在是不必要更没可能绕个大弯,走到赣州的兴国县去的。
当代诗人舒婷也有两句著名的诗:“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写的是长江三峡中巫峡上的神女峰,一座举世瞩望的“望夫山”。
我国各地的“望夫山”“望夫石”之类可谓多矣,其中较为著名的,我以为应属阳新县的“望夫石”了。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第六篇,在谈到六朝鬼神志怪书时,曾引出《太平御览》第三百八十八卷里关于阳新望夫石的传说:武昌阳新县(今属黄石市)北山上,有一块望夫石,看上去像一个站立的女子。相传,从前有一位忠贞的女子,她的丈夫从军戍边去了遥远的地方,她天天携着年幼的孩子,站在山顶上盼望丈夫平安归来,盼啊盼啊,一年又一年过去了,这位女子竟然化成了“望夫石”。
这个传说故事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了,但它是那么忧伤动人,流传甚广,直到今天,阳新富河两岸仍然流传着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
另据阳新方志记载,唐代诗人中,有位以擅写田家、蚕妇、织女和渔人题材的乐府诗名世的诗人王建,有一年曾路过阳新,被这个望夫石的故事深深打动,写下一首题为《望夫石》的小诗。《全唐诗》第二百九十八卷里收有此诗:“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山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朴素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这个传说的哀思和景仰,似是信手写来,却又极富人情,其中的绵绵情思,大有“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意味。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这是苏东坡的名诗《书李世南所画秋景》。古往今来,多少文化屐痕,都被年年岁岁的枯叶青苔遮蔽和掩盖。拨开层层枯叶,我们会看到许多美好和温暖的景象。
同时,我也在想,真希望有一天,一走进湖北潜江市的地界,就能看到一块醒目的路牌:“这里是戏剧家曹禺的故乡……”或者一踏入浠水县地界,同样能看见一块路牌在告诉游客:“诗人、学者闻一多的家乡从这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