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知行合一: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2014-06-10 16:20:31)
标签:

儒家

事物

损益

孔子

世界

分类: 散文随笔


  “知”指向认识世界,“行”则指向改变世界;儒家强调“知行合一”,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在儒家那里是统一的,所谓“知”,既是“知性”,又是“知天”,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就是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儒家也认为造就自我和改变世界是统一的,所谓“行”,既是道德践履的“成己”,又是作用于外在对象的“成物”。因此,“知行合一”在整体上显示了把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融合为一的智慧。
  “知行合一”在整体上显示了把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融合为一的智慧。就认识世界而言,从认识方法上可用“叩其两端”,从认识主体上,可“解蔽去私”,从主体间讲,要“一致百虑”
  如何认识世界,孔子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提出了全面客观的要求,荀子进一步将此表述为“以道观尽”。什么是儒家“以道观尽”的智慧呢?

    第一,从认识方法上讲,“叩其两端”,即从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来认识事物。有位普通人请教孔子:如何认识事物?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从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予以叩问,从而穷尽全貌使其明白。儒家将如此的方法称为“中道”,即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这有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一方面“一分为二”,即认识事物的矛盾对立如何推动事物发展;另一方面,“合二以一”。即认识事物的对立面如何在动态平衡中达到和谐。
  第二,从认识主体来讲,解蔽去私,即克服只看到“一曲”的片面性,而要克服这样的片面性,必须去掉个人好恶之私。庄子指出,人们往往如同井底之蛙,对于事物的认识只是片面的“一曲”。荀子对此予以发展,分析人们“蔽于一曲”即被某个片面所蒙蔽的原因:客观上是由于事物有着互相矛盾的各个侧面,因而人们容易看到一面而看不到另一面;在主观上,是因为有“私”,即对于自己所偏爱的,唯恐听到有人批评,对于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唯恐听到有人赞美。因此,“解蔽”是与“去私”不可分的,“公则明,偏则暗”。
  第三,从主体间来讲,一致百虑,即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而一致,获得对于真理的共识。《周易》对于先秦的百家争鸣,提出“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总是有分歧的,然而,各种意见的正确与错误,并不是在一开始就是非分明的,真理性的认识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才能得以呈现。因此,荀子强调诸子都有所见有所蔽,如“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只有进行这样的具体分析,才能把握认识世界的“正道”。就是说,对不同意见取其见,去其弊,意见就转化为通向真理大道的一个环节。
  “赞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改变世界的表述。从化育天地的根据而言,当“不诚无物”,把理想上升为信念,忠诚地予以坚守;其过程是因革损益,革故鼎新就有损益;最终目标是天道和人道合一的天下大同
  儒家对于改变世界的表述是“赞天地之化育”,即推动天地的变化发育。这里的天地既包括自然界的天道,也包括社会的人道。
  对于化育天地,儒家提供了如下的智慧。
  第一,从把握化育天地的根据来说,“不诚无物”。儒家以“至诚”作为化育天地的前提。朱熹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就改变自然界而言,真实无妄之诚,就是遵循作为事物真实存在根据的内在法则、规律。孔子讲“则天”;孟子认为认识了天高星远之“故”即因果律,就能推算千岁历法,为人所用;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更是明确地以“天行有常”的规律为依据,“应之以治则吉”。天道层面的不诚无物,意味着不依照事物的法则来化育天地是不能成功的。从人道层面来说,真实无妄之诚,就是把改变社会的理想上升为信念,忠诚地予以坚守。这就是“诚,寂然不动”。孔子为实现重建礼乐文明的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正表现了这一点。在这个意义上,钱穆说这“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
  从化育天地的过程来说,张载说:“人之事在行,不行则不诚,不诚则无物。故须行实事”。改变世界要有理想蓝图,然而要把蓝图变为现实,需要主体具有诚的品德,即老实人的品德,其内涵有两个方面:一是踏踏实实做事;二是坚守理想不动摇。这也体现了中国哲学认识论的特点,认识主体和德性主体的统一。
  第二,从改变世界的过程来说,因革损益。在《周易》里,“革”、“鼎”两卦紧紧相连,把改变世界看作革故鼎新的过程。革故鼎新就是有所损益。就对自然界的损益来说,儒家强调要根据事物的客观条件。孟子对此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正面的是“禹之行水”,大禹顺物之自然来治水;反面的是揠苗助长,违背事物本性的“助长”是徒劳无益的。就对改变社会的损益来说,是继承和变革的统一。这就是孔子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夏、殷、周作为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既有相因相续的一面,也有变革损益的一面。
  第三,从改变世界的最终目标来说,天下大同。这个天下是包括了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大同”就是和而不同。天人和谐是儒家的理想世界。孔子请子路、冉求、公西赤、曾点“各言其志”,子路说他要把弱国变成强国,冉求说他要把穷国变成富国,公西赤说他要搞宗庙祭祀这类文化建设;最后曾点说:暮春时节,换上春服,约上青年、少年数人,在沂水礼洗一洗,在舞雩上吹一吹,然后唱歌而归来。孔子对曾点的理想深表赞同:“吾与点也”。在孔子看来,强兵、富国或是文化建设,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回归在自然中嬉戏的童真状态,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人诗意地栖居”。
    “道不远人”,传统哲学智慧的光芒正在成为我们认识自己、造就自己和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正能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