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时节真漂亮
(2014-06-08 22:52:02)
标签:
美食芒种粽子夏至端午 |
分类: 散文随笔 |
|
天热了,转眼到了芒种。“芒种”的芒是草字头的,并不是忙活的“忙”。什么是芒呢?就是禾本科植物种子壳上的细毛毛。我们最常见的是小麦的麦芒。芒种的“种”是种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个节气麦子成熟了,该收割了。收麦子确实很忙。麦子种在地里是草,收回家里才是粮。要是不赶紧抢收,一场雷雨下来把成熟的麦子浇在地里,可就全白忙活了。收完了麦子,紧接着就得忙着种秋收的作物,所以说“芒种芒种忙忙种,一样不种秋后囤空”。
繁忙的日子里也有浪漫的事。在古代,芒种是要祭花神的。这个时节很多花儿开始凋谢,人们要为花神践行,表达对花的感激之情。祭花神的风俗现在已经不存在了,不过在《红楼梦》里还能见到非常详尽的描述。说大观园里的女孩子怎么用彩线和绫锦纱罗把花瓣、柳枝系上,满园子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这些女孩子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多漂亮的时节呀!
芒种前后有个重要的节日,就是端午。端午节,吃粽子,南方北方都是这个习惯。有意思的是粽子的口味却一反“南甜北咸”的规律,往往是“南咸北甜”。南方粽子多用酱油浸泡糯米,甚至有用猪油、卤汁先把米烧透了再包馅。而北方的粽子最典型的是江米小枣的,清香扑鼻、晶莹滑润,吃的时候必得蘸着白糖,咬上一口,柔韧而香甜。北京人的端午节并不只是吃粽子,还讲究吃五毒饼,就是把蝎子、蜘蛛、蛤蟆、蜈蚣、蛇这五种毒虫的形象刻在夹了馅料的点心上烤熟了吃,意味着防病祛瘟,希冀一个健康的夏天。因为端午原本是“卫生节”,早年间,这一天还有挂艾草、洗菖蒲浴清洁身心的传统。
今年的端午来得比芒种早。可往常年份一般是端午连着夏至。夏至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在北回归线上。在古代夏至是个节日,俗称“夏节”,全国要放假一天。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就是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这就叫三伏,意味着盛夏来临。
岁时节日是我们祖先的时间段落标志。古时候,时间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匀速的物理量。时间对于古人来说有着不同的性质。因此节日也被分成人、神、鬼三类。比如人节有:春节、端午、中秋;鬼节有清明、中元,神节有农历三月三,还有九九重阳节,等等。
魏晋以前,端午和夏至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因为总是相跟着来临,日久天长夏至的很多习俗被赋予了端午。就比如吃粽子,粽子的历史其实比屈原早得多,原本是夏至祭祀用的,叫做角黍。是用生于阴柔之水的菰叶来包裹被称作“火谷”的黍,体现了“阴阳相裹”的意思。后来苇叶和竹叶代替了菰叶,粘糯的江米代替了古老的黍,夏至的角黍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的粽子。至于把粽子和屈原联系起来,那是在六朝之后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