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天换地红旗渠

(2014-06-05 15:41:34)
标签:

林县

红旗渠

太行山

愚公

漳河

分类: 旧事窗

                             http://epaper.xiancn.com/xarb/res/1/22/2014-06/05/12/res04_attpic_brief.jpg

 

    据说,愚公的故事就发生在济源。济源离林县不远,林县人自然熟悉愚公的故事。

    既然愚公可以移山铺路,林县人为什么不能开渠引水呢?当历史的车轮跨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林县人终于向太行山开战了,他们要在太行山腰凿出一条水渠,他们要把漳河水引入林县,让汩汩漳河,浇灌林县干涸得太久的土地!

  1960年2月11日黎明,林县人带着干粮、行李,赶着马车,推着小车,拉着粮食、炊具、工具,高举红旗,浩浩荡荡地奔赴红旗渠建设工地了。这一天正值农历庚子元宵。黎明即起,离开家乡,为了水,林县人头一次放弃了团圆的节日。十五的圆月一定疑惑了,往年元宵之夜静悄悄的太行山脉,今夜,怎么就冒出来这么多窝棚呢,怎么就有了人的歌声与牲口的嘶鸣呢?

  可是,难哪,要修通总长度(含支渠)为1500公里的红旗渠,得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开凿211个隧洞……

  这是多么艰巨的一个工程呀,而且,开工不久即遇三年经济困难,林县人要对付的,就不仅是坚硬的太行山体了,在重体力劳动情况下的辘辘饥肠,也是需要他们努力克服的巨大的困难!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也是林县人修建红旗渠的一个典型工程。1960年10月,突如其来的经济困难迫使红旗渠停工,但是,“宁愿苦战,不愿苦熬”的三百名青年突击队员却在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在许多人身患浮肿病,在不得不上山剜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的情况下,坚持施工,挖山不止,耗时一年零五个月,硬是将这个长616米,高5米,宽6.2米的红旗渠咽喉凿通了……

    当年建设红旗渠时,林县人喊出的一些口号,比如“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比如“立下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尽管,这些口号大都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但它依然准确地表达了林县人的精神。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林县人要以近乎原始的工具原始的办法在太行山凿洞开渠,那不就是要以绵薄之力与天斗吗?因而,我觉得,这句话既是林县人对带领他们修建红旗渠的县委书记杨贵和县长李贵的民间评价,又何尝不是林县人改变自然以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普京警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