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屈原、《离骚》和乡愁

(2014-05-27 08:34:48)
标签:

厚度

意象

地方

礼俗

分类: 散文随笔
    端午节到来之际,读到余光中的诗作《招魂》,唤回诸多关于屈原和传统的记忆,谣俗的美也联翩而至。此诗乃歌谣变体,阅之心神一动,古风摇曳中,流出漫漫情思。我们的诗人借着古老传说,写出深深的期许和爱意。这里,个人消失了,多的是流动的时空里的一次次被重复的乡曲之梦。远去的图景,在这个独白里被再次激活。

  中国文化的定力乃民众内心有一个长恒的存在,那善良的一隅使我们不会轻易滑落到灰暗之中。民间祭祀屈原的礼俗,其实强化了对那个长恒存在的记忆。龙船、长桨、菖蒲、令旗,写满后人的真情,在喧嚷里抖落了时光里的尘埃,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的本色。

  端午祭祀有很强的仪式感,可叹的是历史的原态日见模糊。而我们的诗人念斯忆斯,其间不乏忧虑。“众人皆昏唯独你清醒”,便把这图腾式的礼赞现实化了。

    余光中的诗文一直有种挥不去的乡愁和微末的苦楚。他的性情有忧郁的东西,也有济世的抱负。他其实更看重那些弥散着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冲荡、浑厚而不失灵动表达,乃自己的心仪之所。从屈原那里,对照了一个民族的心史,或许不都是精神文化的元素,乃信仰里的明暗之辨。《离骚》的绚烂之色与悲楚之音,缭绕在自己的世界,神秘而不混沌,怅惘而非绝望,追索而无盲从。这诗带着明晰的觉态,于天地间刻下了旧梦。

  屈原的魅力是多重的。他的生命之美与词语之美,如此精妙地缠绕着。余光中曾把《离骚》与荷马、但丁的诗文相比,不是夸大之词。当精神从世俗里脱离,进入纯然之所的时候,要抵御的恰是无边的黑暗。屈原的动人之处是,以自己的意志表达价值的神圣。“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此语天地为之一动,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启了守护的精神之途。就精神的厚度而言,《离骚》确可以与世界的经典文学一比高下。

   一个民族,重复的母题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屈原之于我们,是不竭的精神源泉。魂兮归来,我们这些后人面对先贤,庶几不再孤独。                                                     (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果树瀑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