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匠”与“技”的尊重不应该被遗忘
(2014-04-28 12:28:42)
标签:
戚平然渐行渐远现代社会也就是手艺人时尚 |
分类: 散文随笔 |
有手艺的劳动者,古语谓之“匠”。我们今天讲“文坛巨匠”,讲“匠心独运”,似乎“匠”成了一个高贵典雅的文绉绉词汇,其实“匠”的本义也就是“手艺人”,所谓“三个臭皮匠”是也,不仅不文绉绉,今天看来还颇有些市侩气,但在古时却是一个好词,不然文人们也不会抢着拿来戴在自己头上。然而今天看惯了电视上的种种“巨匠”,转身出门来到零工市场,看见一双双灵巧的手举着“木匠”“瓦匠”的破牌子在路边任人挑选,总觉得有些唏嘘。
劳动者的手艺,我们习惯称之为“技”。从词源上看,“技”在过去也是一个高端词汇:有“技”而能解决问题,便被称为“技能”;不仅解决问题而且又快又好,有巧思存焉则称为“技巧”;更进一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便足以称为“技术”;最后上升到艺术与美的高度,则以“技艺”一词赞之。然而到了今天,说起“技工”“技师”“技校”,似乎也有一些不那么“高大上”的感觉了,这无关个人好恶,确是社会风气使然。
匠,乃罕见之人才;技,乃稀有之能力。“匠”与“技”从古时以来,一直是伴随着劳动者的光荣的称谓,代表着“能人所不能”的自豪,支撑它的是知识,是经验,是长久的训练乃至独一无二的传承。但是如今,这些称号却和劳动者们一起,似乎已与光荣错身,“劳动光荣”已经只能在斑驳的旧墙上依稀辨认,空余下五月份的一个小长假供人们怀想。
“劳动的报酬被分为三六九等”是社会的现状,高收入者纵以“某某行业民工”自嘲,流露出的却是对真正民工无法掩饰的优越感。但我想,无论如何,对于“匠”与“技”的尊重都不应该被遗忘,这是对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与智慧的尊重。它让每一位身负“技”的“匠”,都可以平等地挺起胸膛,充满自信,充满尊严,充满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