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还是要“立人”
(2014-04-18 09:33:52)
标签:
戚平然还是也就是是我们这是 |
分类: 散文随笔 |
关于文学,人们有很多形象的比喻,例如“灯塔”“火炬”“诗意地栖居”等等,但是从美学上说,文学和艺术其实是现代社会人们最需要的“共同文化”的基础部分。
前不久,偶然读到19世纪德国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的一段话:“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民族,艺术都是一种社会的表现,假使我们简单地拿它当作个人现象,就立刻会不能了解它原来的性质和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空前巨变的时代。毫不夸张地说,这场巨变将决定中国今后数百年的历史行程。而这场巨变的重要使命之一,在我看来就是“立人”,造就新型的现代化的中国人。唯有此举,中国方能扎扎实实地推进现代化进程。而要造就一代新型中国人,关键的一点,是促成灵魂深处的变革,社会风尚的变革,也就是世道人心的变革,这就需要文学的引导。而文学是可以也应该承载这种引导功能的。历史上的一些文学巨匠,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理念、性格的塑造和成长。同时,这也使得文学成为真正的文学,获取了旺盛的生命力。
文学自古就有教化的传统。逃避没有可能。消解亦是徒劳。对我们而言,明智的选择就是直面它、接受它,完善和提升这个功能。文学的尊严和地位,也恰恰在“化人”和“立人”过程中被赋予。卸载了教化功能,文学一定“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