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一个清朗的清明节

(2014-04-03 07:59:34)
标签:

行为

更多

压力

这是

祖先

分类: 散文随笔

  清朝人富察敦崇所作《燕京岁时记》中,引用名为《岁时百问》的古书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来源无法详考,但千年流传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成了清明节日仪式和社会心理的一部分。

  作为“时年八节”的马年清明节,又将如约而至。实际上,上个周末,很多地方已经迎来了第一个祭扫高峰日。接下来的这个大周末,祭扫人群和踏青人流叠加,更会为交通增加不少压力。而在缅怀先人之时,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旧习,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更会带来安全隐患。

  凡此种种提醒我们,清明节,可以“清明”之风,表达慎终追远之意。

  鞭炮声声、香烟缭绕,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更需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在喧嚣嘈杂热闹?更何况,公共陵园或墓地,仍属公共场所,搅扰了他人的凝思之心,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无疑有悖公德。多点敬畏、多点清新,本该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人不忘借清明牟利。年年翻新的祭品市场,今年又出“奇葩”,无线路由器、“马上体”冥币、冥间证件套装等“潮品”,让人先讶异而后无奈。其实,这是对清明文化的一种误读和庸俗化。清明祭扫,实际上是孝道的体现。亲人在世时厚养之、过世则哀思之,清明正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契机。如若以此炫耀攀比,甚至薄养厚葬,谈何孝道?

  祭祀的实质,是心境的传达。扫去一方尘埃,擦亮一张照片,放上一束鲜花,说出一段真心话,就能够达到追远思古的目的。较之于鞭炮和烧纸带来的诸多不便甚至于危害,人们可以选择更健康、更绿色的祭祀方式。献一束花能够寄托哀思、传递怀念之情;植一棵树能够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即便是日渐流行的网上祭祀,也可通过虚拟空间,保存逝者的人生信息,达到更多地了解和缅怀故人的目的,还能够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段珍贵的记忆,可谓新颖。

  当然,清明要清朗,还需社会管理给力。既需要针对集中的人流,提前预案、做好准备,疏导交通、方便出行;也需针对公众节日行为加强引导,比如用鲜花替代鞭炮、用植绿替代供祭品等;更需要做好节日的安全工作,如北京在空中布置直升机,随时启动空地联勤指挥,在墓地、重点林区等加强部署消防执勤力量,都是想在前面的举措。

  “梨花风起正清明”。让清明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链接 

                                       让清明节渗透在记忆里

 

    清明节的文化主题是什么?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很丰富,并不单单是个祭扫的日子。清明节在秦朝以前就有了,唐代成为定制,宋代成为国家假期,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让大家回家祭扫。清明原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时节,种瓜点豆,春种春耕,植树插柳。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的文化主题有两个:第一个主题是感恩,这和西方感恩节的文化主题相似。通过祭祀先贤先烈和祖先,表达对他们的缅怀和感恩之情。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感念先贤、不忘祖先的感恩观念,传承和承载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观。第二个主题和过去的踏青节紧密相连。人们扫墓归来,形成踏青的习俗,古代也称为踏青节。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崇尚,拥抱春天,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戴柳帽、蹴鞠、斗鸡、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都反映了这样的文化主题。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节日,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世界文化趋同化的背景下,传承好自己的节日并不断丰富其内涵,这样才能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生命力,并永远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里。  (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