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间”(黄庭坚评苏东坡书法语)。中国古代对书法家的评价一贯主张“先文而后墨”。
苏轼论书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明初画家王绂在《书画传习录》中道出其中真谛:“要得腹中有百十卷书,俾落笔免尘俗耳。”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仅体现于有形的点画、结体、章法及其师承、流派、风格这些笔墨功夫中,也能体现在书者那无形的只可意会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和艺术趣味上。这些无形的艺术气息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就是“书卷气”。
“书卷气”就是文人气息,是文人精神的呈现,是文人审美情调的折射。“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来自书卷,来自读书和学识修养;不读书则无从谈书卷气,书读得不多则散溢不出书卷气。一个人学识修养的深浅,往往决定着其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下。“一身书卷气,出手翰墨香”,在书法的研习和创作中,对“书卷气”的追求,就是要不断地提高学识修养,舍此别无他途。故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书法家杨守敬说:“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古之大家,莫不备此,断未有胸无点墨而能超轶等伦者也”。
中国书法是在与中国文化的互动关系中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艺术,这种唇齿相依的关系使得中国书法体现为文化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可是,在当代书法的发展中,书法越来越远离文化和精神,徒存一些表面的形式。在展览、活动表面的轰轰烈烈之后,人们很难看到书法与中国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关联。当代日益浓厚的职业化书写,已使书法在日渐技术化的过程中沦于工艺化,书法的人文和精神内涵日见苍白,书法已从广阔的文化、精神领域退到纯粹性书写,追求外在的形式感与点画的视觉刺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禅境”、“萧散”、“中和”、“清静”、“自然”、“澹泊”的审美意象已荡然无存。
从很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当代书坛“文化贫血症”的症因,也看到了当代书家与前辈学人的巨大差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