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说到底,可以归纳为一个字:“礼”。
西方的“礼”主要是指人际交往的一些礼节。可是在中国文化里面,“礼”的涵义很丰厚:建立一个好的国家制度叫 “制礼作乐”,这个制度一旦被破坏叫 “礼崩乐坏”;人跟人之间怎么交往,要依据“礼”;个人怎么修身,离不开“礼”。
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离开了“礼”来谈中国文化,可以说无从谈起。
中国人看来,“礼”首先是人区别于禽兽的标志。“礼”是修身和教化的工具,是要让你“修身践言”、“行修言道”,它的核心是要教人懂得“辞让”和“忠信”。一个社会没有“礼”,就没有了分辨是非的标准。
“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礼”是不可或缺的。 《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 ”没有“礼”,就没有了分辨是非的标准。所以《荀子》说,“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人莫之能诬也”。说白了,“礼”就是规矩、规范。
“礼”是以对方的存在作为前提的。我们做每一件事情,一定要考虑到他人的存在,而且要为他人着想,要懂得尊重别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美好的本性。德是抽象的范畴,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使它落实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变成大众的自觉行为呢?古人把道德分解成了很多德目,如忠、孝、信、尊老、尊师、敬长,等等,把它变成能够学习、比较、检验和提升的操作系统,教人一方面通过读书明理,另一方面通过践行知礼,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礼记》说,“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它不是局部的、短暂的真理,而是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具有恒久的合理性。
那么,“礼”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呢?第一就是培养博爱之心。第二就是敬。《孝经》说,“礼者,敬而已矣。”意思是说,所谓“礼”,无非是表达敬意罢了。内心的爱,应该能够被人家感受到。
《论语》告诫人们,要做君子别做小人。这个君子自有检验标准,不是你说是就是的。《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在其存心也”,君子的心里面装着两件东西:“君子以仁存心”,他是一个仁者;“君子以礼存心”,对人礼敬有加。 “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教育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这个尊重,是通过我首先去尊重别人,然后得到别人的尊重。先从我做起,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社会和谐就能够真正实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