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谁流向潇湘去

(2012-04-17 15:26:25)
标签:

杂谈

宁乡

文气

也是

最好

分类: 散文随笔

  秦观是苏东坡弟子,名列苏门四学士。这几位学生都是文艺上的叛徒,基本上不像老师,风格迥然不同。弟子之一的黄庭坚开创了江西诗派,秦少游则一味委婉,全无大江东去的豪放。譬如“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不仅婉约,而且近乎香艳。柳永的学生可以,李清照的老师也不为过,尽管李对他评价刻薄,说词写得很漂亮,极妍丽丰逸,终是“贫家美女”,缺少富贵姿态。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向潇湘去”,这是秦观词中最美的句子,据说苏轼曾书写在扇面上,日日把玩,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这段子要比苏小妹下嫁靠谱,我还是半信半疑。作为学生,秦观死在前面,白发人伤黑发人,老师悲伤自在情理之中,可是苏东坡多活了不到一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忙着从流放地往内地迁移。

  一想到苏东坡以及弟子一次次被流放,我的心就不由得难受。他们很像上世纪50年代的右派,有一腔热血,莫名其妙地遭遇不幸,然后便一蹶不振,踏上贬谪之路,一下子打到社会底层,吃足了几十年的苦。好不容易熬到哲宗驾崩,徽宗即位,迁臣纷纷内徙,苦难结束,新时期刚开始,生命已到尽头。

  往细里说,秦观与文字狱无关,不过是站错了队。新党也好,旧党也好,认死理地站在老师一边,恩师一个劲倒霉,他便跟着接二连三不幸。1084年,苏东坡途经高邮,与秦观一起登文游台,凭高望远饮酒做诗,成就了一段后人津津乐道的文坛盛事。然而当事人说什么也不会想到,此后二十多年,会有那么多磨难。

  秦观的墓在无锡,很长一段时期,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不葬在老家高邮。难道是为了躲避金兵入侵,因为很快靖康之变,北宋面临灭亡。秦氏后人对移葬的解释非常简单,秦少游喜爱惠山美景,生前就有隐身此山之愿,而他儿子秦湛正好在当地做官,所以将先父灵柩移葬无锡。

  秦观葬在何处并不重要,印象中,对他的最好纪念,还是高邮的文游台。中国文化讲究文脉相承,高邮人相信,九百多年前那次雅聚,仿佛兰亭之曲水流觞,为自己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攒足了文气,很显然,秦观永远属于高邮,永远属于文游台。

  秦观后人非常发达,迁居江南后,官做得很大,远远超过苏轼后代。康熙和乾隆下江南,秦家曾经接驾14次,这纪录让人瞠目结舌,由此可见皇恩浩荡。据说台湾马英九的母亲秦厚修女士也是秦观后人,她这一支出自江南,再转迁到了湖南宁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