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人”与“贤人”之别

(2011-10-13 17:28:06)
标签:

段玉裁

中国

《说文解字》

贤人

农耕文化

杂谈

分类: 知识窗

                  

                     “圣人”与“贤人”之别

 

    写在前面的话:10月12日,静笔妙生朋友给我写来了信,信中说:“请教前辈: “贤人”与“圣人”怎么区别开? 我常常是两者混为一谈。”今天,我抽空给静笔妙生朋友写了复信,专门讲讲“贤人”与“圣人”之别这个问题。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也能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我把这篇小文发表在这里。请方家、朋友多多赐教。

 

   “贤人”,是指贤明的人。《说文解字》:“賢,多财也。从贝,臤声。”段玉裁注:“贤本多财之称,引伸之凡多皆曰‘贤’。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段注明确指出,“贤人”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多才能就能多获得报酬、多来钱,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有价值”。所以,古人用形容多钱的“贤”来称道多才能的人,是很自然、很恰当的。

    其实,贤人的概念是非常广泛的,儒家所说的“贤”、墨家所说的“贤”、法家所说的“贤”都是不一样的。儒家的“贤”是说善良,墨家的“贤”是说实干,法家的“贤”是说忠君明法。

    “贤”,繁体的写法从臣,从又,从贝。臣,是治理社会的官;又者,右也,古时左尊右卑,意为自处卑位;贝是上古的货币,指财富,处臣下方,意指社会公众的利益。合起来讲,“贤”的本意是指社会的管理者在社会公众利益面前能自处卑位者。后泛指将所有能在公益前自处卑位并能将一己之能施之于社会的人。而到春秋之世,贤与能的界线已经模糊不清,所以孔子才特别强化了“君子”这个概念。
    “圣人”,《说文解字》:“聖,通也。从耳,呈声。”段玉裁注:“聖从耳者,谓其耳顺。”就是说,圣人是通人。“通人”,与我们今天说的“通才”概念似是而非。“通人”是从品德角度定义的,而“通才”是从才能角度定义的。

    在古代,通常说“圣贤”,这是把“圣人”、“贤人”合在一起了,其实是指两种人,品德高尚的人与才能杰出的人。圣未必贤,贤未必圣。如果称某个人为“圣贤”,那就是说这个人是高度完美的、德才兼备的人了。

    在古代,至少是在老子、孔子、庄子的时代,“圣人”高于“贤人”,圣人可以做王,做天下的第一把手,而贤人只能做宰臣。为什么这么定位?因为中国很早就进入了农耕社会,形成了成熟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在同一块土地上世代相承,相依为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文化,是价值多元、色彩纷呈的过日子的文化。人们为利益最大化、危害最小化而采取社会化的群居生活,每个人习性不同、喜好不同,会有不同的生活目标,持有不同的价值观,本来很正常,社会空间大得很,搭建价值多元的平台绰绰有余。但持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如果彼此争强斗胜,难免会有冲突,就需要有人出来调解、仲裁。这样的社会角色由圣人来担当最合适。他不必具备某方面最杰出的才能,但他一定要办事公正,有信用。信用来自他的品德,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能忍让,肯吃亏。因此,圣人最高。

    墨家首领多是贤人,知识渊博,技艺高超,因为墨家经典《墨子》的核心理念就是“尚贤”、“尚同”。墨家的由盛转衰,没有看到是因为战国诸侯对其残酷镇压的结果,应该是自然原因,也就是不适合中国的农耕文化的国情的结果。

    今天我们所说的贤人、圣人,其实概念很广泛,只要有道德有才能、是好的榜样,就是贤人;只要品格高尚、智慧高超,就是圣人。(戚平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