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西湖”之名最早见于文献记载为清初吴绮《扬州鼓吹词序》:“城北一水通平山堂,名瘦西湖,本名保障湖。”
清乾隆元年(1736年),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这里的美景后,与家乡的西湖作比较,赋诗道:“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熙春台
熙春台在瘦西湖西段,莲花桥至平山堂的水道转折处,原是乾隆皇帝为母亲祝寿而建,时人称之中国“湖上台榭第一”。
熙春台复建后的建筑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体现了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
作为一处建于水边的台榭建筑,也是瘦西湖文化景观中的一处观赏月亮的景点。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又称为廿四桥,二十四桥为单孔拱桥,跨于瘦西湖上 。
二十四桥镶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
二十四桥两侧有节间式石栏杆,每侧有12 根望柱,11块栏板,2块抱鼓石。
二十四桥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
,台阶24级,处处都与二十四对应。
二十四桥桥梁立面呈穹隆形,俗称“单驼峰式”,桥面中部(拱顶上)是圆弧形,两端是阶梯式坡道,各有12级踏步,桥堍的平面呈梯形,俗称喇叭形。
二十四桥置于月明之夜的瘦西湖岸,箫管之声的特定环境中,重现了“二十四桥明月夜”的诗情寓意,人们沉醉于美好意境的欣赏,而忽
略对其细微末节的考证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唐·杜牧
(简介资料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