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心境(一):开创性的心理障碍研究方向
作者: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
理事长 马健文
我们常说,今天我心情如何。但却很少去琢磨,我们所表达的“心情”究竟是什么?而“心情”,跟我今天要说的“心境”,又是什么关系呢?
心情,包括了容易被察觉到的“情绪”,也包含了常常被忽略的“心境”。情绪,是外露的,会通过表情、动作等体现出来。而心境,很难被觉察,只有自己细细感受、回忆,才会被感知。它是微弱、持久,具有沉浸性的情绪状态,是一个人情绪基调。
举个例子,某人因为昨天被上司褒奖而感到情绪很快乐,而当这股高兴劲过去之后,他又陷入一种淡淡的焦虑之中。今天他跟妻子吵了一架感到很愤怒,而当这股愤怒的情绪过去之后,他又陷入一种淡淡的焦虑之中。不管他做什么事情,这股微微的焦虑,就像一面背景,如影随形,所以焦虑就是他的“心境”体验。
心境比较微弱,如微波荡漾,人们很少有意识地觉察到。但持续的时间较长,少时几天,长则数年。它并不是对某一事物特定体验,而似乎在人的心理活动上形成一种淡薄的背景,它是一种带渲染性的情绪状态。不仅我们不注意它,甚至目前的情绪心理学研究也集中在外露的情绪表现上。但是,通过我的临床观察,却发现它对人的心理状态,心理障碍的发生和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可作为心理咨询治愈效果的重要指征。
在我咨询的来访者当中(康复期除外),无一例外,都存在不良的心境。而在心态良好的心理健康者,以及接受过长期心理咨询达到治愈的来访者中,他们往往描述能体验到一种平静、平和的心境。可见,心境与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发展、转归,有重大关联。
而心境的体验又与个人心理问题的成因息息相关。比如,大部分的强迫症患者都有隐隐的不安感,他们通过强迫的行为或思维去对抗这种“不安”的心境体验。而遭受情感打击的人,常有“空虚”的心境体验,他们又通过“摄入”,比如喝酒、抽烟、性泛滥来填补这种精神的“空虚”。
心境还与个人的人格特质有关系,焦虑质的人不一定总有焦虑的情绪,但容易感到淡淡的焦虑心境。抑郁质的人,则容易有淡淡的忧伤。强迫性人格特质的人,容易感到微微的不安,缺乏安全感。反过来,通过个人长期的心境,也帮助我们判断这个人的人格特质。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经典精神分析认为,潜意识当中的压抑及冲突,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但对于这些潜意识的症结是如何逐渐发展,最后导致心理障碍的过程,却始终没有做详细的阐述。而从我的观察,潜意识的症结是首先导致心境的不适感,然后长期的不良心境却没有从源头上得到妥善处理,我们的精神结构就衍生出心理症状,来对抗心境的不适感。也就是说,心境问题是潜意识冲突与心理症状之间的中间环节。
比如,某位来访者因为高一高二没认真读书落下很多功课,高三了才开始意识到学习对前途的重要性,很想学好却因基础太差而无能为力,感到学习压力大、同时非常自责。一种淡淡的“不安、内疚”的心境弥漫着生活,但却没被很好地觉察和处理。最终,他得了强迫症。强迫症恰恰是自体的精神结构衍生出来帮助他对抗这种不良心境的:1、强迫症转移了他的注意力,聚焦在当下的症状,而可以不去体验担心前途而带来的“不安”;
2、强迫症有大量冗余的动作,这种冗余正好对抗了先前没有认真读书的“缺失”。3、强迫症可以成为他潜意识中逃避“内疚”的借口,好像我是因为得病了所以考不好,而不是因为我没认真读好高中。
因此,透过观察“心境”,这一潜意识与症状之间的中间环节,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及治疗师更快地掌握和分析症状的成因,缩短了在茫茫的意识海洋中摸索的时间,使治疗更具效率和针对性。
从对临床诊断的贡献上,目前,所有的临床诊断标准都以外显的情绪、行为,配合病程、严重程度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准。而实际上,在临床诊断当中,仅仅考虑以上因素是不足以确诊精神疾病的。医生仍在用经验在向患者进行个体化的提问,用经验做着诊断,医生的经验所观察的不仅是外显的情绪、行为,更多的是把握患者的“内在状态”,其中心境、自我协调能力、自我感受力等是主要观察的一些方向,我们很少进行归纳,只是统称为“经验诊断”。若对精神分裂症、神经症、人格障碍等患者的心境进行统计和比对,或者可以产生有意思的研究结果,为我们更科学地诊断精神心理问题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我们常说,先是遇到了某某事,然后心情变得怎么样。但反过来是否成立呢?心境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生活的呢?
敬请期待:心境(二),将与您一起探讨上述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