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孩子,可惜你代替不了妈妈
作者:马健文
婷婷的第二次咨询,时间约在了第二个周六的下午,我提前十五分钟到了,于是先坐着养神。夏末秋初的阳光从半敞的窗户走进来,驻足在沙具柜的旁边,让上面摆放的小玩意也披上了一层金纱,与沙盘架里沙子柔软的金黄遥相呼应。我的思绪里突然浮现一个浪漫的想法:阳光在为他们加冕。
在这个不足十平方的小房间里,每件物品都在诉说着他们的故事。有多少人曾在沙盘柜面前伫立,留下激动或悲伤的泪水;有多少沙具曾被选中,诉说曲折与辉煌的命运;有多少人又能记住那些擦身而过的清晰而又陌生的面孔…
这个房间,就像母亲的子宫,温暖、安全、宁静,让人忘却烦恼。再强悍的人也褪去防备,再圆滑的人也会忘却世故,让自己的无意识在沙盘里自由地涌现,最终在这个房间里分娩出生命新的希望。
“咚咚咚…”敲门声拨开了我的思绪。
“请进!”,我说。
护士小陈带着婷婷和吴小姐进来,我起身招呼他们坐下。
“爸爸今天过来了吗?”,我问。
吴小姐支吾了一会,说:“刚是他爸爸载我们过来的,他今天还有事情,就先走了。”
“恩,那行,这次我想单独跟婷婷谈谈,可以吗?”这句话我是对着吴小姐说的,但我一直关注着婷婷的反应。
吴小姐看出我的意思,转头对婷婷说:“那妈妈出去了,你单独跟医生谈谈,好吗?”
婷婷点点头,没有说话。然而我很高兴,其实对于婷婷如何反应,我当时并没有十足把握,像她这样刚经历创伤的孩子,心里有许多故事但却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我第一次咨询主要与母亲交谈,必须尽快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否则她容易感觉到被忽视,以后想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吴小姐出去后,婷婷依旧正襟危坐,没与我有眼神的交流。
我关切地问道:“这周感觉怎么样?”
婷婷:“还好。”
我并没有进一步提问,温和地看着她,希望让我们的谈话由她来主导。如果一开始我就表现得像一个主导者,那么她会欣然地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假如形成习惯,她便不能感觉到自己接受帮助的需要。
她沉默了几分钟,一直没有回应,我意识到她信任我还需要些时间,然而语言交流容易让咨询陷入被动,这时沙盘便是心灵沟通的良好媒介。
沙盘游戏是由瑞士心理治疗家多拉.卡尔夫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造的一项治疗手段。最初应用于儿童心理治疗,后来逐渐发展到成人。在治疗者的陪伴下,来访者可从沙具柜上自由挑选沙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这种疗法没有言语表达的压力,有效地表现隐藏于个体内心深处的冲突,将压抑的无意识世界表现出来。
我将沙盘的制作方法告诉了她,邀请她与我一起将手放在沙盘中感觉细沙的柔软,说:“你可以闭上眼睛,或许慢慢会找到感觉,知道如何制作出属于你的沙盘…”
未完,待续…
(注:1.转载请注明出处;2.文章中出现案例及人物信息由多个个案整合后经加工而成,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