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一部最有品味的喜剧
2010年已经上映的国产电影当中,号称喜剧或者有一定喜剧色彩的作品不少,但实际却以闹剧恶搞居多,笑过几声之后基本留不下什么。直至看到宁瀛的新作《A面B面》,总算看到了一部真正的喜剧。
《A面B面》讲的是一个精神病院里发生的故事,印象中此类题材国内还不曾有过,首先就带有点揭秘、猎奇的性质在里头。不过这部电影主要并不是揭秘和猎奇,基本上是一个寓言。
对于什么是精神病,在专业里是有争议的。但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所谓有病就是不太正常,思维言行异于常人或正常状态,一般来说如果是过度的抑郁、过度的亢奋、过度的狂躁、过度的偏执、过度的两面性、过度的陷入幻想……等等,我们往往就会认为是不是有病了。但这里又确实有一个度的判断问题。精神医学上常以是否出现器质性病变作为区分精神病与一般心理问题的标准,但由于检测起来比较困难,不容否认的是这里存在着大量的灰色地带。于是,似与不似,病与非病之间,就会产生许多可笑的事情。
可笑的本质往往也是不正常的东西,或者说夸张的事物。比如有人过分的矮,有人过分的高,放在一起就显得可笑,人的五官中的某个长得过分的大或小,长或短,位置形状不正常等等都会让人发笑(扮鬼脸就是让五官变形错位以博人发笑)。相声演员还有小沈阳这样的二人转演员的模仿秀之所以让人发笑,也是在于准确地捕捉模仿对象的特点并加以适当的夸大而带来的效果。还有的事物本身很正常,但是被放错了位置,也会令人发笑,喜剧当中一般都有大量这样的实例。制造夸张、对比的效果,复制笨拙、愚蠢的行为当然是喜剧中最常用的手段。但最高明的喜剧却往往是不动声色,或者越是一本正经就越令人发笑的那一种。《A面B面》中的很多段落可谓接近了这层境界。
影片当中讲了太多的不正常,如果一个社会,人人都不正常说话,人人都习惯说假话,突然有一个人说了句实话,那这个人一定很不“正常”,也一定显得“很有病”。一个研究精神病的大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告诉听课的人:其实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精神病。结果别人都说他有精神病。他的同事都已经评了教授,只剩下他没评,于是他跑去和领导说:该轮到评我了吧。领导说:你有病吧?精神病院本应是治疗康复的地方,却象企业一样被承包出去,天天考虑怎么让满床率提高,恨不能天下人都排着队来住精神病院。一个妻子,放着爱他的丈夫不爱,说更爱钱,结果和一个有钱的男人结了婚,又偷偷跑回来和前夫睡觉。那个有钱的男人,放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爱,离婚娶了其他的女人。然后又放着年轻貌美的新妻子在家独守空房,天天泡在“事业”上(开保健品店向阳痿男人推销各种兽鞭)。后来,那位研究精神病的老师装疯进了精神病院作卧底搞研究,而那位卖壮阳品的男子不但被妻子戴上了绿帽子,还被奸夫设计送进了精神病院……在精神病院里,那些疯子嘴里说的是很像真话的疯话,而院方和院外的正常人说的却是真正的疯话。结果,说真话的人被说真正疯话的人当成了疯子关起来。而影片的最后院内院外的人又好象换了个,里面的一些假装疯子和被疯子的人出去了,而外面的一些真正疯了的人进来了。
宁瀛(右图)导演的作品,一直在关注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的种种变化,从《找乐》到《民警故事》一直到《夏日暖洋洋》,都是如此,与此同时,这些作品又或多或少都带有喜剧成分。到这部《A面B面》,宁瀛对现代人心灵的关注及其喜剧式表现终于达到了一个高峰,用一个精神病院的故事控诉了一个精神病态的社会。剧中的两位主人公最终逃离了精神病院,但是这个生了病的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精神病院。每个脱离不了贪、嗔、痴三念的人都是这个大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你、我、他,大家都是,谁也跑不了,就象一个磁带有A面B面,人永远是人兽交加,神魔一体,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这是一部可以让你笑出眼泪的电影,无心者尽可以把它字字珠玑的台词当作一个最新的流行笑话大全来看,而有心者也可以在不断的笑声里品出人生的苦涩与荒诞。如同一个死刑犯临戴上绞索前和刽子手开的玩笑:“哥们,这玩艺儿够坚实吧?”
其他精彩博文:
《杜拉拉》是给现代中国作的一个大广告
中国应优先追索哪些流失的极品文物?
睢宁大众信用评级野心过大
“蚁族”之说可以休矣
美国养老金亏空到底有多少?
围攻韦迪的足球名嘴们陷入了什么误区?
中国经济增长为什么必须达到8%?
历史上伤亡最惨烈的十大地震
罕见的博客之家 
本届春晚的六大亮点和五大败笔
“气候”变化中国需要竺可桢式的科学家
扫赌打黑并不能带来中国足球的真正提升
上海高校为何自我殖民地化
五年以后的人们怎样看电视
宣誓能让中国式结婚神圣起来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