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喜玛拉雅(9)--关于尼泊尔的经济

标签:
杂谈 |
分类: 2008跨越喜玛拉雅 |
除了砖厂和一些纺织等手工业作坊,看不到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基本是农业型国家,即使是首都,也有生活在大村庄的感觉,很像我们治理 “三乱”前的某一县城,看不出他们靠什么税收来支撑国家的运转。
在这个拥有世界上人均最高水力资源的国度里,连首都都天天停电,哪天晚上能看上电视,相机手机充上电,那就是值得小小高兴一下的事了。
公路没有哪条是完整的,坑坑洼洼,等级充其量也就我们的四级路。穿行于高山峡谷间可以用险象环生来形容,我们离开的前一天,一起撞车中国人一死四伤,是偶然也必然。城市道路也没几条是宽的,许多甚至是16-18世纪的产品。
很不理解,由此问我们住的凤凰饭店老板江先生:水电、道路这种国内投资者争着干的事为什么这儿没人干?“政府没力量”江先生说“政府答应的事情一到基层就干不了,搞工程动一块地都必须地主同意才行,投资者都不敢来”。原来又是印度式的民主制度之弊,过分强调私权必然导致经济发展举步维艰,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对比之下,要快速推进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还是我国这样公权大的制度有效。
沿路看到的农业生产也基本是自然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稻田和沿街摆卖的歪瓜裂枣状蔬菜水果表明,良种、化肥、农机等现代农业生产手段相当缺乏。
几个孩子在钓青蛙,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在我国这属于挖掘保护的文化,尼泊尔却是生活的每一天